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时大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的现象。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集资料制作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霜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 纬度 |
23.5°N |
30°N |
40°N |
45°N |
| 霜期时长 |
5天 |
15天 |
55天 |
105天 |
材料中不同地区霜期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 A.作物品种 | B.地形 | C.海陆位置 | D.纬度位置 |
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 A.下雪天 | B.有微风时 | C.多云的白天 | D.晴朗的夜晚 |
读“2006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2题:
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 |
| C.各地纬度差异大 |
| D.各地经度差异大 |
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 B.锋面在附近活动 |
| C.山地抬升偏北风 |
| D.受台风登陆影响 |
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 | 过度开垦 | B. | 过度放牧 | C. | 过度围垦 | D. | 过度养殖 |
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 | 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
| B. | 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
| C. | 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
| D. |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
读图,据图完成37~40题。
连线PQ东南部属于
| A.青藏高原 | B.四川盆地 | C.云贵高原 | D.横断山区 |
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合理的是
|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对该地区地形地势的最佳写照 |
| B.该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半年 |
| C.该地区的植被类地主要以热带季雨林为主 |
| D.该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暖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 |
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属于该地区优势资源的是
| A.风能 | B.水能 | C.地热能 | D.有色金属 |
造成连线PQ的东南部与西北部两地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 | B.气候 | C.水文 | D.矿产资源 |
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
| A.有利于印度洋水汽深入影响我国内陆地区 |
| B.有利于种植业的均衡布局 |
|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
| D.决定了我国大多数外流河的流向 |
该图为“沿我国32°N纬线所做的地势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35题。
图中字母
|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
| B.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
| C.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华北平原 |
| D.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