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学习儒家文化”活动中,甲、乙两校师生共150人进行了汇报演出,小林将甲、乙两校参加各项演出的人数绘制成如下不完整的统计图表,根据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甲校参加汇报演出的师生人数统计表
|
百分比 |
人数 |
话剧 |
50% |
m |
演讲 |
12% |
6 |
其他 |
n |
19 |
(1)m= ,n= ;
(2)计算乙校的扇形统计图中“话剧”的圆心角度数;
(3)哪个学校参加“话剧”的师生人数多?说明理由.
如图,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过点P(,0),且与反比例函数
(m≠0)的图象相交于点A(-2,1)和点B.
(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求点B的坐标,并根据图象回答:当x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小于反比例函数的函数值?
如图,在Rt△ABC中,∠BAC=90°,AB=4,AC=3,线段AB为半圆O的直径,将Rt△ABC沿射线AB方向平移,使斜边与半圆O相切于点G,得△DEF,DF与BC交于点H.
(1)求BE的长;
(2)求Rt△ABC与△DEF重叠(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图,已知双曲线(x>0)经过长方形OABC的边AB的中点F,交BC于点E,且四边形OEBF的面积为2,求k的值.
如图,点O是△ABC外的一点,分别在射线OA,OB,OC上取点A′,B′,C′,使得,连接A′B′,B′C′,C′A′,所得△A′B′C′与△ABC是否相似?证明你的结论.
已知矩形ABCD的一条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P点处.
(1)如图1,已知折痕与边BC交于点O,连接AP、OP、OA.
①求证:△OCP∽△PDA;
②若△OCP与△PDA的面积比为1︰4,求边AB的长;
(2)若图1中的点P恰好是CD边的中点,求∠OAB的度数;
(3)如图2,在(1)的条件下,擦去折痕AO、线段OP,连接BP.动点M在线段AP上(点M与点P、A不重合),动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BN=PM,连接MN交PB于点F,作ME⊥BP于点E.试问当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EF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