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说:“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以下选项中体现这一思潮的是

A.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B.老子:主张“因循自然”
C.韩非子:认为“事异则备变” D.墨子:主张“兼爱”“尚贤”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37年12月,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当时,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士兵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

这一图片说明 ①日军的惨无人道②当时日本国内舆论对此强烈谴责③当时日本国内舆论对此持褒扬态度④是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有力证据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在国际法西斯侵略行动猖獗到顶峰的时刻……这一年9月……母亲在生下孩子7天后,便忍痛将她的第一个孩子寄放在……老百姓家中……马上随部队转移……”(引自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其时,日寇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了最为残酷的

A.“治安肃正”运动 B.“清乡”运动
C.“治安强化”运动 D.“三光”政策


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 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 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2008年广东历史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 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008年全国文综卷二)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