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说:“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以下选项中体现这一思潮的是
A.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 B.老子:主张“因循自然” |
C.韩非子:认为“事异则备变” | D.墨子:主张“兼爱”“尚贤”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 ,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
《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 B.文化侵略 |
C.严刑惩凶 | D.心理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