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7、18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余英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这实际是指当时中国出现( )
A.民主共和思想 | B.经世致用思想 |
C.唯物辩证思想 | D.离经叛道思想 |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中认为“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与此论断最相符的是江南地区的工场( )
A.出现了雇佣的生产关系 | B.分工极为细密 |
C.雇主拥有雄厚的资金 | D.原料特别充足 |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民营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 |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C.社会政局动荡 |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
C.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2015年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98周年,苏联解体24周年。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这种观点是()
A.文明史观 | B.整体史观 | C.唯物史观 | D.唯心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