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
| A.朝贡观念的复兴 | B.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 |
| C.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对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本质认识最为贴切的是 ( )
| A.民本思想 | B.限制王权的思想 |
| C.阴阳五行思想 | D.“君权神授”思想 |
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 )
| A.仁政学说 |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C.性善论 |
|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
|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
|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
|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
|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 A.人的平等权利 | B.人的善良本性 |
|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 D.人的自由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