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业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 B.蒸汽机的普遍推广 |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记载:“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这一记载说明我国
A.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 B.继续坚持农业集体化道路 |
C.改造了农村的基层政权机关 | D.正在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 |
“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 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 D.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