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能正确反映海陆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 B.e→f→h→d |
| C.c→a→b→d | D.d→a→b→c |
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
|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
|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
|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
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
| A.甲 | B.乙 |
| C.丙 | D.丁 |
下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P、Q分别是某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P、Q两点有重合于R点的现象。读图回答1~3题。
一年中,R点的太阳高度最大值约为
| A.23° | B.43° | C.47° | D.57° |
该日P地的昼长为
| A.6小时 | B.9小时 | C.12小时 | D.18小时 |
该日后,若P点位置向东接近R点,则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 B.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
| C.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 D.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据我国“1998~2004年的相关数字统计表”(表1),回答25~26题。
表1
| 年份 |
1998 |
1999 |
2002 |
2003 |
2004 |
| 能源消费增长率 |
4.1 |
1.6 |
9.9 |
15.4 |
15.2 |
| GDP增长率 |
7.8 |
7.1 |
8.3 |
9.3 |
9.5 |
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低和最高的年份是
| A.1998年 | B.1999年 | C.2003年 | D.2004年 |
表中所示几年间,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 |
| 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 |
| C.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 |
| D.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
图13为“美国五大湖地区发展初期和成长阶段示意图”,图14为“美国五大湖地区发展转型和再生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22~24题。
图13 
图14推动区域初期和成长阶段发展的因素主有
| A.交通运输的建设 | B.煤、铁资源的开发 |
| C.第三产业的发展 | D.高新技术业的兴起 |
区域的转型和再生阶段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 B.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
| C.区域内发展差异缩小 | D.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
该区域的发展告诉我们
| A.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 B.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有制约作用 |
| C.区域衰落是区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 | D.人地关系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
图11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图12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1题。
图6中的地质作用与甲、乙、丙、丁四处岩石的形成,相对应的是
| A.①一丁处 | B.②一丙处 | C.③一乙处 | D.④一甲处 |
图10为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其等值线的数值c>b>a,读图回答1 9~20题。
等值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海拔 | B.太阳辐射 | C.降水量 | D.气温 |
峡谷附近的察隅有“西藏江南"的美称,原因是
| A.地势低,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 B.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终年多雨 |
| C.印度洋西南气流带来大量的水汽 | D.近年来“温室效应"增强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