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较大的动物种群中有一个基因R,另一个较小的同种动物种群中有等位基因R和r,经抽样测定。小种群中R的频率为0.6。由于某种原因,大种群中的部分个体迁入小种群,结果新种群有12%的个体来自大种群。迁移后新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
A.0.648 | B.0.72 | C.0.768 | D.0.88 |
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l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l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 |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 |
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
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 |
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与育性如右表。科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称“例外”)。不考虑基因 突变和环境改变因素,对上述例外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亲本雄果蝇产生了XRXR的精子 |
B.亲本雌果蝇产生了Xr的卵细胞 |
C.子代中XRXr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
D.子代中XRO个体为红眼雄果蝇 |
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右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发生分离
C.减数分裂后产生了BB、Bb、bb三种类型的雄配子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如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电位1是突触后膜上Na+大量内流导致 |
B.发生电位2是因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了 |
C.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离子转移是产生电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
D.递质只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的结构密切相关 |
下图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CD、IJ段一直含有染色单体
B.若在A点将核DNA带上同位素标记后放在不含同位素标记的地方培养,则在GH段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25%
C.在图中的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不相等
D.图中CD段与GH段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