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感染兔后使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而兔被中度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度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
C.中度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某致病基因b与其正常基因B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限制酶A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图l(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下图为某家庭有关该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Ⅱ一1的基因型为bb,其致病基因来自双亲 |
B.图2中I一2基因诊断会出现142 bp、99 bp、43 bp三个片段 |
C.图1中限制酶A的作用结果能体现酶的专一性特点 |
D.该病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进行监测和预防 |
优生优育关系到国家人口的整体质量,也是每个家庭的自身需求,下列采取的优生措施正确的是()[
A.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
B.杜绝有先天性缺陷的病儿的根本措施是禁止近亲结婚 |
C.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 |
D.通过遗传咨询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 |
蚕豆病是一种由体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一种参与葡萄糖氧化分解的酶)导致的疾病,病人食用蚕豆后会出现溶血性贫血症,病人中以儿童居多,成人也有发生,但很少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比例约为7 : 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蚕豆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B.人类蚕豆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
C.一对夫妇均表现正常,他们的后代不可能患蚕豆病 |
D.蚕豆病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红细胞不能大量合成糖原 |
为调查可变性红斑角化症遗传方式并绘制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 |
B.先调查基因型频率,再确定遗传方式 |
C.通常建立系谱图必需的信息不包括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 |
D.先调查该基因的频率,再计算出发病率 |
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差很大 |
B.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000,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100 |
C.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
D.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