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女子。”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 |
B.文章中“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有普天下所有奶奶的共性,对孩子的任何要求总是尽量满足,有些溺爱。 |
C.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 |
D.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道出人要“知足常乐”的主旨。 |
(2)综观全文,孩子们是如何追寻月的足迹的。
(3)开篇写孩子们“什么都不觉得满足”,结尾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请分析原因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和你的理解,谈谈你对“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的理解。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颗心飞越千里,4小时生命接力(新京报)
5月1日23时2分,昵称为“Cola_妈咪”的网友发出一条求助信息:“恳请2O14年5月2号下午17:55,南航CZ3287由桂林飞往北京的航班全力确保准点起飞,因为有一个捐献器官搭乘该架飞机,我的孩子急需这个器官移植救命,如果错过了最佳移植时间孩子就会……”该微博还@中国南方航空。
整个5月2日,公众的眼光都因“Cola_妈咪”的微博而聚焦于一场生命的接力。
【求心】
12岁的小包差点坚持不住了。4月28日,他因严重心衰住进了安贞医院。4月30日,小包的病情突然加重,到最后连呼吸机也难以辅助维系他的生命了。安贞医院为小包实施了紧急手术,在他心脏处放入了一个支持设备,但这个心脏支持设备使用期限是7天。
当晚,安贞医院紧急联系国家器官移植捐献管理中心以及合作医院等,寻找和小包血型匹配的O型血心脏。长期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张海波医生知道,现在捐献器官的人太少,小包是否能等来这颗救命心脏,在当时还是一个未知数。“没有的话,他肯定不行了。”
【配心】
5月1日晚,一则消息传到安贞医院:在广西,有一位21岁的脑肿瘤晚期患者叶劲进入脑死亡状态,家人决定捐献孩子的心脏,希望其生命得以延续。小包的家人很激动,这颗心脏寄托了他们家所有的希望。
5月1日23时2分,小包的妈妈“Cola_妈咪”在微博上恳求南航CZ3287航班能准时起飞。
5月2日下午16时,叶劲的家人送别孩子最后一程。
16时55分,叶劲的心脏被取出。医生把心肌保护液从冠状动脉灌入了心脏,让心肌能量消耗降为最低。随后心脏被放入无菌袋,装入了盛放着冰块的冷保温箱。
【护心】
5月2日17时25分,护送着叶劲心脏的急救车抵达桂林两江机场,早已等候在此的南航地服人员马上为陪运医务人员递上早已办好的登机牌,并引导他们走快速安检登记通道。仅耗时10分钟,一行人顺利登上了CZ3287航班。
17时40分,航班提前15分钟起飞了。据南航介绍,为争取这一刻钟,南航北京分公司与空管单位协调,同时还与首都机场进行沟通配合,安排飞机抵达后停靠在距离停车场最近的224停机位,并开启绿色通道,由地面服务专员引领心脏运输队一行人到停车场。
与此同时,北京方面也在因这颗救命的心脏集结。
18时42分,负责用急救直升机从首都机场运送心脏至安贞医院的华彬天星航空公司也启动了应急预案。
20时20分,飞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比计划提前了35分钟。而此时,直升机已经在飞机场等候。
20时39分,这颗心脏搭上直升机从T2航站楼起飞。此时,北京交警已在安贞医院西门以北的安贞路提前采取了临时交通管理措施。
【用心】
20时52分,直升机在安贞医院的临时停机坪降落。
此时,小包已在手术室里等候,一切准备就绪。主刀医生孟旭主任当天下午5点刚刚从加拿大回京,不顾劳累投入了这场手术。
晚上23时12分,主刀医生孟旭走出手术室,宣布核心的主刀手术已顺利完成。孟医生表示,尽管心脏大小不匹配是手术难点,但它22时半时已恢复跳动,小包生命体征平稳。待缝合伤口后小包将被转入ICU病房。
据医生介绍,叶劲的心脏如果在移植给小包后未出现排斥反应,各方面恢复良好的话,可存活15年。
【爱心】
5月2日23时15分,叶劲的哥哥叶先生对新京报记者介绍,他们家住广西贺州,但叶劲曾在广东打工多年,什么工作都做过。这次叶劲患脑肿瘤,从发病到去世仅3个月。
在捐献遗体这个事情上,叶劲家人纠结了差不多一星期,此前叶劲的父母一直不同意捐献遗体器官。
直到5月1日上午,叶劲进入脑死亡状态。中午,叶劲的家人想通了,签署了捐献遗体协议。这一次,家人捐出了叶劲的眼角膜、心脏、两只肾脏、肝脏。
“这可能会救活4个人”,叶先生在电话里哽咽着说。
叶先生说,作为对逝去弟弟的寄托,他们都非常希望手术能成功。他说,等小包手术成功并恢复后,他会带全家人到北京来看他。 这则新闻的标题以及小标题都有“心”字,请说说这个“心”字包含几重涵义?
这则新闻在报道中多次标注时间,甚至精确到几时几分,请问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这场生命接力在5月2日23时12分随着主刀医生孟旭走出手术室已圆满结束,但23时15分记者还电话采访了捐献者叶劲的家属.最后这一部分会不会是画蛇添足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补心匠
他是这个国度里唯一的补心匠。他有一门世代单传的手艺,就是用秘法特制的巧克力苹果酱来修补受伤的心产生的裂痕。但是,这法子只能用于小孩子,对成人没用。
即便如此,他还是忙不过来,奔波在各个城市。你知道,小孩子幼小的心灵多么脆弱,很容易就受伤了。胖孩子被伙伴嘲笑,心会出现一道裂痕;考试没及格的孩子被老师当众训斥,心也会出现裂痕;更不要说父母离异这种对他们来说比天还大的事情了。每当夜幕降临,补心匠就开始熬制巧克力苹果酱,因为酱冒出的热气会引领他找到需要帮助的孩子。有时那热气是很粗的一股气柱,说明孩子迫切需要帮助;有时只是细细袅袅的一道气流,说明那孩子可能只是受了点小委屈。补心匠只要用紫天鹅的羽毛蘸些巧克力苹果酱,涂在裂痕处,第二天这孩子一醒来,自然会像没受伤害以前那样天真烂漫。
这一次,补心匠来到了C城。他在一个广场上发现有募捐活动。一个派发宣传单的年轻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卖力地把传单送到每一个行人的手里,并且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活动的详情。看来她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姑娘呢,补心匠想。已经陆陆续续有人前来募捐,募捐物堆成了一座小山。
突然,一个中年男子冲进人群,大声嚷嚷着“骗子”、“狗屁”之类的字眼。姑娘赶忙迎上去询问,原来这男子的女儿捐了东西,但他觉得募捐都是骗人的,募到的东西肯定被拿去卖钱,于是他来把东西要回去。给他这么一闹,其他人不免也犹疑起来。姑娘好言相劝,拿各种材料来说明这个活动的正规性。但男子还是不依不饶,坚持要拿回东西。姑娘实在无奈,只好说:“东西是您女儿捐的,我没有权利把他随便交给别人,实在要拿回的话,得您女儿亲自来才行。”这男的就是说服不了女儿才自己跑来的,一听这话,恼羞成怒,竟一甩手打了姑娘一个耳光。旁人赶紧上前拉开,男子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姑娘捂着脸蹲在地上好久,大家都凑上来安慰她。过了好久,她起身说没事了,又继续去发宣传页。补心匠担心,这姑娘还会愿意做吃力不容易讨好的公益吗?
然而,第二天,姑娘还在广场。第三天,第四天,也还在。好像从没发生过那件事。
第五天,补心匠又在广场边看着那姑娘,无意中听到旁边两位大婶说话:“发传单那个不是以前住后巷的小敏吗?!”“对啊,就是她。都18岁啦,长成大姑娘了。”“真没想到小时候那么苦的孩子,长大还能总想着别人,整天都是这么卖力地做公益。“就是啊,想想那时候她妈被他爸打走以后,阿公家和外公家,哪家都不要她。这孩子坚强啊。”职业的敏感作祟,补心匠不由得心里一紧,原来她小时候那么不幸福。他恨自己没有早几年来C城,而现在——她已经成年了。
回家以后,补心匠翻箱倒柜,把他们这个古老而神秘行当的所有典籍都找了出来,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发现什么方法能帮到这个姑娘。她虽然已不再是孩子,可毕竟刚成年。在这些泛黄的书页里,补心匠还真找到了一个办法。有本书上说,把裹有金龟子的琥珀用小火熬成松油,加3滴到巧克力苹果酱里,有可能对刚成年的人有用。
于是补心匠马不停蹄地开始制作,夜幕再度降临时,他的酱配好了。但会不会有用他也没底。酱汁的热气倒是冒得格外猛烈,而且指向一个方向。也许有用,他想。他顺着指引来到了一幢楼前,气柱继续指引他走进了一个房间。果真是那个姑娘!看来这酱汁能帮到她呢。可是补心匠也知道,如此猛烈的气柱,说明姑娘的心上必然伤痕满布。
他拿出眼镜,迟疑了一下才戴上。然而惊骇还是写满了他的脸,让他久久回不过神来。他回头看看桌上自己精心调制的巧克力苹果酱,又看看姑娘的心,叹了口气,收拾东西离开了。
多年以后,即将接任的徒弟问他:“真的那么严重么?可是,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不是的”,他摇头,“我看到,她的心是一颗红钻石”。 本文所描写的姑娘小敏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请说说 “补心匠”“一个中年男人”和“两位大婶”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是描写姑娘小敏的故事,但作者在前两段却花了不少笔墨去描写补心匠帮孩子补心的情节,这样的开头会不会多余?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
王辛(香港)
饶教授也是诗人,他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有学者认为体现了一种对“超越性大智慧”的追寻。我想,这种追寻应是饶宗颐先生一个重要的精神特质。每个与之近距离接触的人,都会感到他有一种超凡脱尘的“单纯”和“自在”。
而且,惟其具有大智慧,才深知人之渺小和脆弱。他对我说,“我这个地方(指《饶宗颐学术馆》)叫小学”,因为,“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他也说自己“不敢写自传,没有可传之处,一切还在追求中”…… 总之,“饶宗颐”是一个太丰富的话题,以下访谈,只是不揣浅陋,探其万一而已。
中国人讲“德”“德”很重要
王辛(以下简称“王”):您的诗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意味深长,令人深思,您能解释一下这句诗的含义吗?
饶宗颐(以下简称“饶”):我是弹古琴的,(饶擅弹古琴,对中国古典音乐也深有研究--王注)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做了(这)两句诗,就是这样来的。“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强调地:)中国人讲德,这是世界上没有的。“德”很重要,“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比如你写几句诗,大家都传诵,这个也是“立言”啊。
“中流自在心”?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王:那么“中流自在心”呢?
饶:这个很有意思。今天讲“很自在”,这是很浅的讲法,(“中流自在心”)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我写“心经简林”,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观世音是怎么来的呢?观世音是印度的舞神Siva变来的,她有千手千眼,就是千手观音。“自在”,就是佛的状态,像观世音的心态;“中流”,在水的一半,说明那种状态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法门--王注)就是“我”同别人不一样“我”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啊!
王:这好像很难做到。
饶:我自我体会、自我想像地去做。
王:那您认为您做到了吗?
饶:(不假思索、很单纯地)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做学问要从“四面看”
王:您曾说,自己不论治学与创作,都可用顾恺之“迁想妙得”四个字概括。我想这是一种学问融会贯通的结果吧?您还说,“我一向喜欢用哲学的心态深入考察,而从上向下来看问题”。我对这句话很感兴趣,怎麽“从上向下”呢?
饶:我不单是从上面看,我是从四面看。为甚麽呢?我的方法论和别人有点不太一样。今天做学问的人--我不讲谁啊,有个毛病,往往抓到一点,就把它扩大,强调这个东西。可是他忘记还有很多别的(方面)。这是误导人家的。实际上,应该冷静,应该全面地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许多领域都是有联系的,要有耐心,不要抓一点就概全貌,把它当作主流,不应该这样。这也因为大家都希望“创新”,所以“创新”搞不好也是一个害人的观念,不能随便乱创的,要看清楚(问题)。
座右铭?多做一些对人有益的事情
王:您的“心经简林”(饶榜书“心经”全文,刻于三十八根巨形木柱上,立在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附近,已成香江一大文化景观--王注)意味深长,据知《心经》最深沉的意蕴在于“无挂碍”,这与孔子说的君子“无忧无惧”有什么区别?
饶:“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挂碍,与孔子的“无忧无惧”有区别。孔子重视的是人生的部分。
王:您有座右铭吗?
饶:(很单纯地:)座右铭?不敢有座右铭。(想了一下:)就是做事不要太计较,多做一些对人有益处的事情吧。
(原载《今日名流》2008年7月号,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根据文意,概括“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含义。
访谈作品有时候出于需要,会有一些现场描写以括号的形式表现出来。请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饶宗颐教授在本文中谈到了对于做学问的看法,请你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说说从本文中获得了在做学问上的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节选)
许燕吉
①爸爸猝然死在家里了,那是1941年8月4日下午2点15分。
②暑假期间,爸爸总要到新界青山上的寺院里去住一段时间,安心写他的《道教史》。这次,他回来已几天了。回来的那晚,他冲了个冷水澡,睡觉又受了风,感冒发烧,躺了一天,已经退烧了,还在家里休养着。这天,妈妈出去给他买东西,袁妈、刘妈正管着我和哥哥吃午饭,爸爸出来到饭厅拿走一沓报纸。袁妈说:“您别看报,还是睡午觉吧。”爸爸说:“我不看,我把报纸放在枕头下面才睡得着。”他总是爱说笑话。之后他就回卧室去了。我们饭还没吃完,妈妈就回来了,她拿着东西径直去了卧室,忽听到她大喊一声,叫着:“快来人!怎么啦!”我们一起奔到她那里,只见爸爸面色发紫,躺在床上没有反应。也不知谁说了句“快请大夫”,哥哥拔腿就跑下楼去,我在后面紧跟着。
③跑到院子,哥哥忽然停步,转身对我说:“你去吧,我没穿裤子。”——他只穿条内裤,没穿短外裤。我向来就怕去医院,说:“你不去我也不去!”哥哥“嗨”了一声,转身撒腿就跑,我还跟着。到了胡惠德医院,哥哥就大喊:“我爸爸快死了,你们快去呀!”护士长原来都很熟悉的,看哥哥急得直跳,慌慌张张拿了药械跟我们跑到家里。那天中午院里没有医生,护士没有权力给人治病。她一手托着爸爸的上臂,一手拿着注射器,头颈转过来,对身旁的我妈妈连声说:“你负责啊!你负责啊!”妈妈攥手在胸前点着头,也连说:“我负责,我负责。”针打下去,爸爸长哼了一声,就像睡熟一样了。
④我和哥哥被领到房门外,过了一会儿,妈妈走了出来,哥哥一下扑上去大哭大喊:“爸爸死了呀!爸爸死了呀!”妈妈张开胳膊搂着他说:“不要紧,还有我哪!”事后,妈妈回忆说,爸爸晴天霹雳似的一死,她脑中一片空白,听见哥哥哭喊,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顿时清醒镇定。这一幕,我记得特别清晰,终生不忘。
⑤这时爸爸的朋友开汽车来看望,一见这情况,稍定惊魂,马上就去找人办丧。他的车还没出院子,就又来了一辆,两车相对数秒,后来的车掉转方向,两车一块儿疾驰走了。我再到爸爸房里,爸爸已被摆放好,盖上了白床单,一只手露在单子外,指甲都是紫的,我伸手去摁也还是紫的。妈妈躺在床旁的沙发上,连声哭着说:“怎样让你爸爸活过来呀!”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按着爸爸的手,木木地站在那里。
⑥不一会儿家里就来了好多人,我被领回自己房间,和哥哥并排坐在他的床沿上。婆婆站在旁边一边哭,一边唱着数落,样子挺滑稽的。我一点儿都笑不出来,心像被重东西坠着。也不知过了多久,袁妈、刘妈来给我们两个梳头、洗脸,穿戴整齐带到客厅,原来是记者要照相。妈妈还嘱咐我们放自然一点儿,我们都学妈妈那样挺直了背照了。晚饭后,我悄悄溜到妈妈房间,推开房门,见有好几位妇女陪着她,都在数硬币、包硬币,妈妈的眼哭得很红肿。我没敢进去,退回来,从客厅门外看见爸爸已被移到客厅里了。客厅的沙发搬到了我们房间,人很多,袁妈、刘妈忙得也顾不上管我们,我一夜也没睡着。客厅里的人们通宵在打牌,吵吵嚷嚷的,只有爸爸顶器重的学生金应熙一个人低着头坐在我们房间的沙发上。我想,他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
⑦第二天上午,灵堂已布臵好了。宋庆龄昨天就送来的大花圈放在中间,两旁都是花圈。爸爸还盖着单子,他脚头一侧的地上放了两个垫子,让我和哥哥两人跪上,谁来鞠躬,就给谁磕头回礼。来的人很多,川流不息,有些我们见过、认识,更多的不认识。开始我们还规规矩矩地磕,后来就马马虎虎地磕,再后来我俩就坐在垫子上了,最后,我俩就打起架来。有一个来吊丧的女士看见我们打架,竟泣不成声,吓得我们又老老实实地坐着。
⑧下午,殡仪馆的人来,给爸爸抹身穿衣。我在阳台上隔着门玻璃看的。他们把爸爸拉坐起来,爸爸的背很黄,上面还有一片片的斑,我觉得奇怪,可一点儿都不害怕。第三天中午盛殓,是西式棺木,板子很薄。妈妈站在靠爸爸头处,哥哥在她旁边,我在哥哥下边。灵堂里站满了人,我扶着棺材沿,看爸爸穿了一身长袍马褂,他平时参加隆重集会也穿的,可现在戴了顶瓜皮帽,看起来怪怪的。知道以后就再看不见爸爸了,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他们盖上棺材板,拧上螺丝。随后,棺材就被抬出了家,我们也跟着去了香港大学的大礼堂。
⑨大礼堂里面、外面挂了许多挽联,一副挨着一副。我转着脖子四面一看,只看懂也只记住了两副,一副是“赤子之心”,一副是“若是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去问问先生”。
⑩追悼会上有好些人讲了话,我似懂非懂,最后哥哥讲了几句答词。人们又把棺材抬出了礼堂,放进一辆黑色的大汽车里,开始出殡。学生们走在灵车两边,我和哥哥、妈妈在后面坐一辆小汽车,也一步步地慢慢开。那天天很热,我穿了一件现做的黑布长袍,更热,在车里还加上闷,我也一声不吭。好不容易到了坟场,将爸爸放进了挖好的穴里。我们朝上撒了土,听见砸到棺材上的咚咚声,很沉重。
⑾爸爸死了,自始至终我没有号哭,也没有掉眼泪。妈妈说我是没有感情,属无情无义之类!
【注】本文中的“爸爸”指《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 阅读第3、4自然段,概括人物语言特点,并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说“只看懂也只记住了两副”?
亲人去世一般家人都会嚎啕大哭,但是作者说自己“自始至终我没有号哭,也没有掉眼泪”,因而“妈妈说我是没有感情,属无情无义之类”。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真的是无情无义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梦想
秦宁
①在全球数十亿人欣赏了扣人心弦的奥运会开幕式几个星期后,北京再次占据了世界的中心舞台。残奥会开幕式获得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正如总导演张继刚所称,导演组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演出,展示一种伟大的人道主义,展现一种人性的光辉,阐释出“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价值,所有生命都是具有梦想的”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
②残奥会向我们传递出每个生命都有价值和尊严的信息。观赛这几天,每每为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坚强、拼搏、团结、互助精神所打动。我们知道,残疾人往往有着过人之处,比如,盲人的听力极其敏锐,聋哑人的肢体语言往往丰富而灵动,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欧美国家,人们将残疾人称为“有特别才能的人”;同时,残疾人因其不坠青云之志,而使得这个世界丰满与伟岸许多,诚如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所称:残奥会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将给人们以激励和启迪。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关爱,使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③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梦想。“我们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我要不断追求人生的梦想”,这是一位残疾人说的。赛场上比拼的每个运动员,都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他们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他们是为梦想而战。正因为如此,当“芭蕾女孩”李月站在舞台中央;当被称作“刀锋战士”的南非田径运动员奥斯卡〃比斯托利斯,连续26次打破残疾人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无腿人”;当“无臂蛙王”何军权,在训练中因触壁过猛撞破头皮,鲜血染红了池水时;当20名伊拉克运动员走过战乱与创伤来到中国参赛……我们能体会到有梦想的人是多么幸福,每一个超越自我、超越梦想的人是多么伟大。
④那么,如何才能保障每一位残疾人都拥有梦想和尊严?独立!国际残奥委员会主席克雷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残疾人而言,独立最重要。克雷文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再次强调,无论你们(残奥会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展现风采,还是在国际残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选举中坦陈意见,我们都从中领略你们的自信与独立。克雷文为何如此关注残疾人的独立问题?究其原因,残疾人没有独立,就难有尊严,即便拥有梦想,也难以将梦想化为现实。比如,他们谋生能力差,如果没有社会救济,他们将因之艰难;他们的学养多数不足,如果不赋予其受教育权,他们的境况只能更差;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不多,一些环节成了他们参与的瓶颈,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改进的空间。
⑤“一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史,就是一部人类呵护生命关爱生命的文明史。”举办残奥会的目的,正是引导世人关注残疾人这一群体,正是为了圆残疾人的梦想,也是提供残疾人展示风采的舞台。正如残奥会主题歌《和梦一起飞》所说的那样:衔一缕清光/送进所有人的心房/Flying with the dream /和梦一起飞翔/捧一缕阳光/温暖所有人的胸膛……归根结底,残疾人需要放飞梦想,需要拥有尊严,所以这一切的终极指向,就应从人权角度出发,保障残疾人能独立而有保障地生活。
⑥正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残奥会欢迎宴会上发表祝酒词时说,将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维护残疾人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 |
B.从“残疾人”到“有特别才能的人”,这些称呼的改变,可以反映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
C.本文列举了“芭蕾女孩”李月、“刀锋战士”“无臂蛙王”以及伊拉克运动员等新闻事实,是为了证明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
D.残奥运动员无论在运动场上展现风采,还是在国际残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选举中坦陈意见,都体现了他们的自信与独立。 |
E.一部奥林匹克运动史,就是一部人类呵护生命关爱生命的文明史。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人为本,符合人道主义,倡导人权的人类活动。下面哪一选项不是北京残奥会的意义
A.展示一种伟大的人道主义,展现一种人性的光辉,阐释出“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价值,所有生命都是具有梦想的”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 |
B.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将给人们以激励和启迪。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关爱,使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
C.引导世人关注残疾人这一群体,正是为了圆残疾人的梦想,也是提供残疾人展示风采的舞台。 |
D.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维护残疾人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 |
为什么说残疾人“不是不幸,只是不便”?
保障每一位残疾人都拥有梦想和尊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