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
| 进攻比率 |
武汉会战前] |
日方 |
百分之九十四 |
| 中方 |
百分之六 |
||
|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
日方 |
百分之五十六 |
|
| 中方 |
百分之四十四 |
||
| 日军每日前进 公里数 |
武汉会战前 |
四十公里 |
|
| 1939年底 |
二百公尺 |
||
| 1940年底 |
不进反退 |
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
|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
| C.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观点完全相反 |
|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所配的一幅图——新兴的西方世界:到1763年,欧洲主导了世界贸易。作者在说明世界贸易问题时选择1763年可能的理由是
| A.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 B.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
| C.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
| D.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禁止粮食进口。1822年《谷物法》修正为价格在每夸特、70—80先令间可以进口谷物,而当时国内平均只有44先令。该法案引起极大争议,除土地所有者支持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强烈反对。1846年,废除《谷物法》的法案在议会通过。对此,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最可能的反应是
| A.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伟大胜利 | B.生产成本肯定会下降,发财的日子到了 |
| C.面包要便宜了,我的日子会好过点了 | D.靠高价卖粮、出租土地赚钱的好日子到头了 |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 A.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 B.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 |
| C.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 D.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结条约和特赦权力 |
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
|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 C.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 |
|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