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就任校长职。他提出办学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蔡元培聘请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派” 教员到北大执教,如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马寅初、胡适、马叙伦、李四光等。他们在介绍世界学术成果,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延聘新教员时,蔡元培只问有无学识,不问他是什么派别、资格、年龄乃至国籍。同时,也裁汰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教员和外籍教员。北大教师在政治上有不同主张的派别: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为改造北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所起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并不否认他的天才和荣誉,但可悲的是如此卓越的天才和巨大的荣誉却仅仅造就了一个人的个人伟大,而不是奉献于造福世界。……他蹂躏法国和欧洲达14年,而没有给他们自由、道德或一种思想。他使世界战栗而未能使之焕然一新。……”
材料二“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不及被他打倒的王爷贵族们所惯于表现出来的一半……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材料三 “波拿巴(拿破仑)与其他处于他的年龄和地位的人一样,以对道德的漠视和纯粹的自私(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更严重些)从事积极的活动。他被卷进去的社会危机使强烈的自私表现为无止境的野心。和他必须要与之竞争的人相比,他以大得多的不可比拟的天才与冒险精神,击败了反对他前进的任何东西。这样,他身上的野心较之其他人更为显著,仅仅因为他更为成功。”
材料四“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士兵。”
材料五 “(不要以为)如果没有拿破仑,就根本不会发生拿破仑个人力量和影响所凭借的那种社会运动。”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哪两段材料的评价不合适?这两段评论表现出在历史人物评论上常常容易出现的哪两种错误?(4分)
⑵请对拿破仑作一个正确的评价?(5分)
⑶历史的联系是多角度的。拿破仑建立法兰第一帝国,称皇帝,但其性质却不是封建帝国。以评价拿破仑帝国的性质为例,说明评价人物必须联系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综合考虑。(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 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2006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要质问罗斯福总统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到秦统一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同时经过法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种文明的政治经济特点。你认为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并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