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一字之差,标志着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跨越。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体现了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真理具有条件性,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过程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民族自治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使民族自治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②我国各民族已经实现了共同繁荣
③我国各民族都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党的正确领导是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在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正确的民族政策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至关重要。下列是一国制定与实施民族政策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其中正确的是( )
①民族政策失误→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爆发政治危机→外部势力插手→国家分裂
②民族政策正确→民族矛盾消失→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政治危机的根源消除→国家政权巩固→民族关系良性发展
③民族政策正确→民族矛盾缓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④民族政策正确→民族关系和谐→交流、合作、沟通增强→民族心理素质趋同→民族差异逐步丧失→民族矛盾得到解决→国家政权巩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我国已建立5个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在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我国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自治机关主要是指自治区的人大、党委和政府
③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
④民族自治区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
A.民族团结原则 |
B.民族互助原则 |
C.民族平等原则 |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心相连、手相牵,共同缔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家庭。可见在我国( )
A.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
B.民族差异已经消除 |
C.伴随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问题已经消除 |
D.各民族逐渐走向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