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这五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步伐明显加快,并成为全球网络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以开放促改革拓展发展新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取得上述成就体现的意义。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全球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立法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将国家意志制度化、法律化,创制法律规则的重要政治活动。

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①中应该填入的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管法的法”,是一部规范所有立法行为的法,制定立法法的机关是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如下: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法律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律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为什么需要采取论证会和听证会的方式来听取意见?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下图的新闻图片为我国国家主席与参加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一起从酒店缓步走到万隆会议旧址。重走万隆路,不只是回顾与纪念,更是一次新的起航。
我国在纪念万隆会议的亚非峰会上提出构建以合作共 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观念,亚非国家要坚持安危与共、守望相助,继续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国还提出,未来5年内将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名培训名额、年内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支持印尼提出的建立亚非合作中心的倡议等。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对中国在亚非会议上的主张加以简要评析。(说出两个角度即可)

“创客”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它聚焦于创新、创意,专指那些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但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大学生创业遇到不少困难,成功者凤毛麟角;本届政府提出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创客”的扶持。
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创客”创业中的困难,完成下表。


“创客”创业中的困难

政府相关举措

体现的政治原理
想做创客却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教育。
政府要在高校开设创业课专业及为社会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培训。

创新后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样就大大抑制了创客的创新性。

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市场监管。
审批困难,在我国创办一个公司需要政府审批平均是14道手续、38天。(发达国家是6道手续,1个星期)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经济危机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遇到了极大的挑战。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一些经济学家主张其他国家也应采纳这一模式。但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陷入近3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事实证明,无论是凯恩新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联系材料,分析说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道理。
(2)鉴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应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历经四部发展, 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冰封的“人治”传统观念逐渐得以融化。如今,宪法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日益“激活”,法治精神已逐渐融入每个公民的血液。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法治国家。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相同,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1)结合材料一,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说明公民应怎样积极参与建设法治国家
材料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T市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着力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T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开设法治教育课,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丰富多彩的、以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法律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旨在增强市民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T市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