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C.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D.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假如你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无法从市场购买到的是
A.非洲的黄金和象牙 | B.美洲的玉米、烟草 |
C.亚洲的瓷器、香料 | D.澳洲的工艺品 |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北宋时的商人经常将南方的粮食、茶叶长途贩运到北方的辽和西夏,其积极影响是
①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②缓和了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
③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④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明朝“嘉庆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了明中后期
A.富起来的地主较多 |
B.原来富有的地主被后起的超过 |
C.商品经济发展,经商致富者多了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冲击封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