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下列对我国宪法发展历史阐释准确的是( )
A.《临时约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B.《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 |
C.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
D.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强调发展个性,追求民生平等 | B.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
C.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性至上 | D.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据《中国教育》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中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