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法令分布的背景是( )
A.废除农奴制度 | B.推翻沙皇统治 |
C.两个政权并存 | D.十月革命胜利 |
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 | D.三大政策 |
一个时代的政治往往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
D.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
梁启超曾经说过: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这样评价中日两国,三十年后,日本强盛,中国弱小。日本的考察团,考察政治体制,归而行之;中国的考察团主要是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购而用之。”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阙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下列关于洋务运动失败主要原因的分析不符合郑观应观点的是:
A.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
B.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
C.郑观应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抛弃中国的体和用,不仅要“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而且要“议政于议院,以民主共和,谋定而后动”。 |
D.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