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 A.主张分封制 | B.主张郡县制 |
| C.反对中央集权 | D.主张中央集权 |
下列是《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
|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 |
| C.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
| D.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
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
| B.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 C.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
|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
“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清朝闭关锁国 |
|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
| C.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
| D.地理大发现 |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A.中间商牟利 | B.中国的强盛 |
| C.古欧洲内需 | D.张骞通西域 |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 斯密认为()
|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 B.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 D.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