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1776年运河延长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该城的棉纺厂在1802年有52家,1809年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二 
工业革命和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1870年之后,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原已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式的工业涌现出来,工业开始按地理需要分布开来了。蒸汽机不断地得到改进并日臻完善……然而,电力已经以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进入实用阶段。在1914年之前的20年里,内燃机和柴油机的发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汽车、飞机和潜水艇;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出现,使石油成为了最令人垂涎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新兴化学工业里,工业研究室正在取代个人发明家。
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里,机器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从英国和比利时——在1870年,只有它们算得上真正的工业国家——扩展到了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和美国。……在1871年,德国钢的产量才是英国的五分之三,到1900年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1914年美国的钢产量比德、英、法三国的总和还要多。英国这个机械化的开拓者,正在被旧世界和新世界抛在后面。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近代城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新阶段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分析英国生铁产量1860年增至380万吨的原因。
材料二:到1833年,英国开采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2)据材料二概括铁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3)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
材料四: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4)材料四中涉及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

阅读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佛山俗善鼓铸,其为镬(锅) ……以轻杖敲之如木者良。良以质坚……以其薄而尤滑, 既精,工法又熟也。
――屈大钧《广东新语》
材料三: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请回答 :
(1)例举出古代冶铁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我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生产方式有何突出变化 ?
(2) 据材料二归纳佛山铁器生产的特点 ?
(3) 据材料三,分析清政府对铁器出口的政策,并加以评论。

(原创)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按照要求完成以下关于工业革命的问题探究。
(1)完成《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兴起时间、地区
18世纪60年代,英国
19世纪70年代,英德美法等国
动力革命标志
万能蒸气机

交通运输革命

汽车、飞机
新兴产业发展
矿冶业、机器制造业等

工业生产组织变革

大企业(垄断组织)时代到来
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2)探讨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材料一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统计表(%)

材料二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三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3)反思工业革命的发展道路
人们都知道,西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是依靠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为基础的。西方国家为获取超额利润,生产总量越来越大;西方国家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料也越来越多;没有巨量能源和原料的供给,现代化的西方一天也维持不了。但是,地球蕴藏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是有限的。……特别应注意的是,在目前世界能源消耗中发达国家占据绝大多数。仅美国一国,就大约耗用全球能源总量的40%。在能源和原料供给的刚性约束下,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可能再长期延续。与此同时,大量消耗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大量产生有害废弃物质,极大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就明确宣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和取向绝非人类社会的美好天堂,它很有可能只是人类历史中极为短暂的一段插曲。
——摘编自林刚《关于中国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若干思考》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存在的问题,并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一项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1793年)
材料二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1913年张謇在就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时,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
——摘编自 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李鸿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他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试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实业主张。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摘自[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18世纪的文化、艺术交往》
(1)材料一中,西欧金钱财富来源于______洲,最终大部分流向______洲。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西欧国家对外经济扩张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3)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