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一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2)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

(3)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深层阅读赏析
向一只羊说声对不起
文 / 李晓
整整27年了,那只山羊偶尔还跑进我的梦里来,他双眸含泪,满是无辜的柔弱样子,让我从梦中痛醒。
1986年7月,那是我暴躁、苦闷、落寞、彷徨的青春岁月。
那年高考,我落榜了。我的堂伯特地去乡场铁匠铺,炉火熊熊中,堂伯捂着胸口,边咳嗽边大声吩咐高铁匠:“老伙计,你把锄头打硬实一点,土硬啊,我那不争气的侄儿,要回来种庄稼了。”
堂伯扛着锄头,提上镰刀,从乡场上一路叹气回来,来到我家。我靠在门前,接过堂伯递过来的锄头、镰刀。沉默之中,完成了一个学生向种地农民转变的交接仪式。黄昏,夕阳的最后光芒被远山吞尽。堂伯花白的胡子在风中颤动,他开口了:“侄儿啊,你没有那个命,就只有当农民,要当农民,就好好当,别去想那花花世界了,种地,也饿不死你!”
堂伯缩着瘦小的身躯,走了。我真担心,一阵大风把堂伯给刮走了。他一辈子是怎么在土里站稳的,居然还养活了一家人。我开始扛着锄头上坡,跟我妈学种地,松土、刨行、挖窝、播种、施肥。
我满身疲惫地回到家,倒在床上,呼呼睡去。一个男人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是我爸。我突然暴怒起来,大吼一声:“我们断绝父子关系!”我推了爸一掌,爸趔趔趄趄,歪到土墙上。他望着我,可怜地问:“你真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那还有假?说到做到!”我丢下这句话就走了。我和眼前这个男人,心里是有隔膜的。别把我当作一个家族的希望,我是我,我要去闯荡世界,哪怕头破血流。
我冲向山梁,想同这个山村作最后的道别。17岁了,我还不能真正从心里接纳自己,出生在那样一个贫瘠的山梁上,我总是想,我应该生活在别的地方,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山梁上,一只白色的羊正在树下吃草,它仰起头,朝天空发出咩咩的欢叫声。我对这只羊嫉妒起来,你可活得好好的呀。
看到羊的样子,我心里无名的火点燃了。我一下冲上前去,踢了它一脚。羊后退着,似乎不与我计较,埋下身子继续吃草。我气愤地跺跺脚,它再次后退。我哈哈哈哈发出怪叫,它仰起头,一双温顺的眸子望着我。在它清亮的眸子里,一定是我面带凶相的样子。
我再次向它跺着脚,在我逼迫下,羊后退到了一棵树下,它手无寸铁,满眸委屈。它再次仰头,咩咩咩地叫,乞求的样子。我突然失去理智,疯了一般扑上去,对一只羊拳打脚踢。羊倒在了地,它是不是哭了,我没看见。我冲下山坡,回到家,和跑来迎接我的妈妈抱头痛哭。妈说:“娃啊,妈求你,别和你爸断绝父子关系了,要不是你堂伯,你爸差点去喝了农药……”
这么多年过去了,羊啊,我在城里讨得衣食,活出了人样。但那年,我那变态的行为成为我生命中的悔,我竟向一只温顺的羊撒气、泄愤。羊啊,你虽然不在了人世,但我今天向你道歉,说一声:对不起!羊啊,请你不要再躲闪。(《读者》2013年第20期)
根据选文内容,把有关“我”的情节补充完整。
“我”:高考落榜----------父子矛盾-------------对羊忏悔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欣赏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妙用。
沉默之中,完成了一个学生向种地农民转变的交接仪式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细细比较揣摩,看原文与修改文两种表述,哪种好?为什么?
原文:一个男人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是我爸。
修改文:我爸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
文章末段“我那变态的行为成为我生命中的悔”中的 “我那变态的行为”具体指什么行为?作者说那是“变态的行为”,说明什么?
文中堂伯并不是主人公,作者却有如下精彩而详细的描述。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说说这一描述的作用。
堂伯缩着瘦小的身躯,走了。我真担心,一阵大风把堂伯给刮走了。他一辈子是怎么在土里站稳的,居然还养活了一家人。

阅读《未来的第五大洋》,完成后面小题。
未来的第五大洋
——东非大裂谷
2006年11 月2日,来自英、美、埃塞俄比亚的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观测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非洲大陆将被一分为二,中间将会出现新的大洋,即是继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后的第五大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原来,这里就是纵贯非洲东部、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
从卫星上看,东非大裂谷像一个巨大的“之”字形,从北向南延伸,总长度达到6500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六分之一。中途分岔为东西两支,后又汇合。分叉的中间包围着是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大裂谷的东支是主裂谷,北起西亚的约旦谷地,然后经过红海进入非洲北部,由埃塞俄比亚向南一直延伸到肯尼亚、坦桑尼亚,其大部分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最后到达赞比亚河河口入印度洋。西支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穿行,规模较小,长约1700多公里。
实际上,东非大裂谷并不只是局限于东非范围之内,而是地跨中东与东非,所以人们将其称“非洲-阿拉伯大裂谷系统”。
虽然东非大裂谷十分狭长,但它的总面积也大得惊人,总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整个非洲面积的六分之一。这里海拔很高,在2 000多米以上,主要为东非高原,但是裂谷底部却是平坦的平原,两侧的陡崖峭壁高达几百米至2000米,犹如刀削斧劈一般。如果亲身走进这里,你会很难发现这是一条裂谷带,因为通常来说,峡谷的断面应该都是“V”字形,而东非大裂谷的底部几乎是“U”字形的,也就是说,裂谷的规模较大,底部很宽,两侧是陡崖峭壁,平均宽度为48~65公里,最宽处达200 公里以上,只有从高空才能发现它的整体轮廓。
很多人或许以为,既然是裂谷,应该就是幽暗、深邃、环境恶劣的,其实恰恰相反,在东非大裂谷算得上是非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有山有水,还有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
这里湖泊众多,约30多个,仿佛一串宝石项链,从北往南连续分布。其中,著名的坦噶尼喀湖,由于它南北长度超过670千米,而东西宽度只有40—80千米,长宽相差悬殊,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除此之外,它还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这里的平均水深1130米,最深处1470米。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些特殊的“湖泊”—— “熔岩湖”,其实它只不过是火山口而已,由于东非大裂谷所处地带地壳运动强烈,火山众多,频繁的、连续的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溢出的熔岩在火山口洼地内保持液态,就像一个沸腾的“湖泊”一样,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尼拉贡戈火山,自从1884年以来,它已经至少喷发过20次,所以,尼拉贡戈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最危险的火山之一。
但是,并非所有的火山都是危险的。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脉,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它原本也是一座火山,山顶山还保留有一个直径约为2公里的火山口,只是历史上没有乞力马扎罗山火山爆发的记录,据当地居民的传说,最近一次爆发大约在距今150至200年以前。如今,这座山峰形成了一座奇特的风景,因为它位于赤道附近,日照充足,但由于它的海拔在5800多米,使得它“一山有四季”,山顶都被冰雪终年覆盖,如果你是一位登山爱好者,登山的一路上便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气候条件,实在是令人惊奇。
东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峡谷都是河流冲刷而成的,可是东非大裂谷这么宽根本不会是河流作用的结果,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是大陆扩张的结果。大约在10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但抬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地壳中的脆弱部分会发生扩张,从而断陷而成为裂谷带。这一作用至今仍在不断进行着。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结果,东非大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为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东非大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而且,肯尼亚的测量机构在东非大裂谷地区进行测量后推断:东非大裂谷的谷底一直在以每年1~2mm的速度下沉。因此,未来的第五大洋将逐渐形成。(文/马志飞,2014年5月16日 科学网)
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分为东西两支,地跨中东与东非。
B.东非大裂谷的裂谷规模较大,底部几乎呈“U”字形,而且很平坦。
C.乞力马扎罗山经过火山爆发以后“一山有四季”,成为东非大裂谷的一道亮丽风景。
D.大陆不断扩张,谷底不断下沉,一旦使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东非大裂谷就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洋了。

根据本文内容,谈谈未来的第五大洋将怎样形成。(2)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且行且思:亲子沟通 通则不痛
张 烁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网友投票选出了“最伤妈妈的8句话”,很多人反思,这些话不能再说了,比如“别问了”“别管我”“真啰嗦”;与此同时,很多父母,尤其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父母,也在为如何和孩子交流苦恼。
其实,无论是孩子的后悔还是父母的苦恼,都是亲子沟通出了问题。通则不痛,亲子沟通渠道畅通了,孩子就不会有揪心的后悔,父母也少了许多“说不明白”的烦闷。
亲子沟通的艺术,对父母而言,首先不能“一厢情愿”。教育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态度、语气容易失之过急,结果孩子越来越逆反。好话还得好好说,为人父母,要以孩子能听进去为最高目标。比如,营造一个平等、平和的气氛,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要搞成“一言堂”;对于没搞清楚的问题,不要把猜测、推断当事实,让孩子感到自己总是被怀疑、被质疑;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意识到双方分歧也许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不对人,别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更不要“贴标签”、翻旧账,让孩子“翻不了身”……
亲子沟通的艺术,对孩子而言,首先不能“闭目塞听”。随着年龄增长,渴望独立的心跃跃欲试,从甩开父母的手,到自己拿主意、做选择,再到“父母那套都过时了”,很多孩子抗拒父母,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理由,只是“一听唠叨就烦”。其实,父母也曾年轻过,孩子当下遇到的问题,父母也曾遇到过。当抗拒父母时,可以想想:不是为了自己好,父母怎么会这样?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有可以接受的部分?责怪父母不懂自己,是不是也因为自己不对父母敞开心扉?叮咛也许啰嗦,但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对自己这般放心不下……
父母和孩子,原本就血脉相通,为什么不能让沟通更顺畅些呢?
(2014年05月15日08:54 来源:人民日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亲子沟通 通则不痛。
B.文章开头列出网友票选的最伤妈妈的几句话让人反思,引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C.文章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告诉父母:教育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态度、语气容易失之过急,结果孩子越来越逆反。
D.作者认为,亲子沟通的艺术,对父母而言,首先不能“一厢情愿”;对孩子而言,首先不能“闭目塞听”。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谈谈怎样才能让沟通更顺畅些?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文学为“中国梦”助力
何建明
(1)曾几时,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吹暖了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春风吹拂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腑。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更加心潮澎湃。毫无疑问,文学应当为我们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讴歌与助力。
(2)文学作为文化繁荣和提升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一环,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与经济、科技、民主、法治等一样,很直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文学能够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干工作、干事业的激情与情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学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多地表现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体现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的伟大创造,以文学的力量为13亿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3)文学因此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主流意识并不是一种脱离群众、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与时俱进、与国家和人民同进步的价值观念。实现“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所在、意志所向,对于文学来说,就需要作家的创造有主流意识,反映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进行伟大创造的精神。对于文学写作而言,无论是赞扬真善美,还是针砭假恶丑,都是增强主流意识,发挥文学正能量的体现。文学有其独特社会功能,一部好的书能够影 响一代人,而一部坏的或不健康的作品,也能抵消许多正能量。因此,凡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中国作家,都应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惜我们的真情与真力。
(4)文学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形式,提高审美的评判价值。无论是表现社会和国家的题材,还是反映个体情感和生活的题材,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只要能给读者以共鸣、激励向上,就是发挥了作品的应有能量。文学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社会影响力。除了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散文、影视等也都是表现正能量的极好艺术形式。除了重视图书这一传统载体外,还应当关注电子数字、网络平台的影响力,重视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视、电影、戏剧后的二次影响力。只有全方位、综合性地运用文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应有的功效。
(5)文学因此也需要发扬新学风、新气神。时下,相当多的作品浅薄、粗俗、水分多,这与作家自身的能力、知识和素质不够有直接关系。文学创作不是一般性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精神行为,作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水平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习近平同志说:“国家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本领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作家们需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大的清理和更新,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土壤中挖掘和吸取营养,认认真真写作,而非随心所欲地码字。文学要出精品,出人民满意的作品,就需要作家动真情出真力,方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选文第(2)段,回答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正能量”表达的意思。
(2)简要分析文学为什么能够助力“中国梦”?
阅读选文第(5)段,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通读全文,概括出文学助力“中国梦”的途径。

得分
评卷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两角钱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
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