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平衡

陈国凡

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⑪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⑫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⑬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⑭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⑮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⑯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发展

丢钥匙

还钥匙

小王要"我"家换锁

两家换了锁

"我"的心情

  

  

  

  

(2)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老婆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②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句段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按要求答题。(二选一)
(1)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加点的“寂静”一词应如何理解?
我选做():
第15段“我看清了他的脸”,请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此时的心理活动。
选文以“雨夜的灯光”为题有什么好处?

灯景旧情怀(琦君)
①灯节(即元宵节,编者注)还是转眼就到了。长工们忙着打扫前院,准备祭品迎龙。大龙要在我们家大院子里滚。所有的孩子们都会提着各种各样的灯来看热闹。我嚷着要买漂亮的灯,跟小朋友们比一比。母亲说:“家里前前后后全是灯,还不够多的?”她就是舍不得花钱买。阿标叔又戴起老花眼镜,给我糊一盏在地上慢慢爬,不像兔子也不像狗的,不知什么灯。四只脚是用洋线团木心子做的。红纸不透明,哪有外面卖的那种五光十色透明玻璃纸的灯好看呢?外公老是吹自己会糊各种各样的灯——关刀灯、轮船灯、莲花灯……可是事实上,他只会给我糊直统统的鼓子灯。他说年轻时行,现在手发抖,糊不起来了。我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说鼓子灯最好,不小心烧个大窟窿,马上可以再用红纸补上。外公笑呵呵地说:“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无忧无虑。”外公对什么东西都会说出一番道理来。
②十五晚上,前院早巳摆好祭桌,几丈长的百子炮高高挑起,人潮一波一波地涌来。a我把鼓子灯挂在树上,在人丛里挤来挤去找小朋友玩。可是一听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我又躲到大人身后面,从人缝里看大龙。大龙昂着头,瞪着一双大眼睛,张矛舞爪地来了。我有点害怕。龙开始舞动了,每个舞龙者手举一段龙身,穿花似的美妙滚舞。b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夫,但这时都变成了龙的一部分,那样神奇的契合,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里总是在盼望着,“再多舞一下,再多舞一下”,可是还有好几处有祭典,大龙终于摇头摆尾从大门出去了。人潮也随着散去,最后的热闹高潮也告结束了。
③我呆呆地站在地上,外公取下鼓子灯递给我说:“快回到厨房帮你妈妈搓汤团,c在汤团里许个心愿。”
④“许个什么心愿呢?”我茫茫然地问。
⑤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天天像过年这样的热闹,外公不要回山里去,爸爸也不要常常出远门。大家都在一起,还有阿荣伯,阿标叔都要统统在一起。”
⑥外公笑了一下说:“那容易,只要你用功把书念好。”
⑦“这跟念书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大明白。
⑧“只要是读书人,无论是男是女,长大后都会有一番事业,有了事业,你就可以接了大家相守在一起,不是天天跟过年一样的热闹吗? ”
⑨我还是想不大通。走进厨房,看母亲已经搓好一大木盘的汤团准备要下了。我在她耳边轻声地说:“妈妈,代我许个心愿,随便你怎么说。”母亲笑笑,没有作声,只把菜油灯心剔得高高亮亮地。叉在碗厨抽屉里取出那对红蜡烛,就着菜油灯点着了,套在灶上的两个烛枱里。“风水烛,一年到头都顺风顺水。”她喃喃地说。
⑩吃汤团的时侯,我问:“妈妈,您刚才许了什么心愿呢?”母亲笑嘻嘻地说:“我不用许什么心愿了。一家团团圆圆的,已经再好没有。外公,您说是吗? ”外公摸着白胡须连连点头。
(节选部分,有删改)
琦君小时候,故乡过了元宵节,春节才算落幕。请阅读全文,概括发生在元宵节的四样民俗活动。
“外公对什么东西都会说出一番道理来。”听,外公说:“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无忧无虑。”请你仿照外公的说法写一句,表示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味。请任意选择A.B.c三句之一从语言赏析的角度进行批注。
我选【】句批注:
第③段中,外公希望“我”在汤圆里许个心愿。请你结合全文,合理想象少年琦君可能许的心愿(写出四点)

白水渔翁
陈启文
⑴在白水,我被一个扳鱼的老汉吸引住了。一棵树,一片树影,一把古老的扳罾①,一个渔翁,一种与世无争的安适而久远的意境……
⑵白水是一个小渔村,也是一个很小的渡口,还是湘江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支流。这里几乎看不见山。河水、河滩、河谷,无边无际的广大。一条河流到这里已然进入了某种大境界。
⑶河床上,像我故乡的那片河床一样,长满了水杨树。树干上,或系着几头牛,或牵着几条闲船。看天空,明明亮亮的晃眼,看河流,明明亮亮的晃眼。白水,漂满白云的水。水天一色,全是云,白的云。还有那位渔翁,他的胡须也。(A.是白的 B.像白云一样)
⑷几乎是下意识的,就向那位老者走过去。感觉他,有着超然于现实的某种神态。但走近了,你会觉得他就是你的祖父。那极黑的一张脸,脸上有些真实的窟窿眼儿,比麻子略小,但并不让人感到凶恶。看见我走了过来,他的皱纹都绽开了,憨憨地一笑,然后又低下头,继续憨憨实实地瞅着他的罾。
⑸这罾也和我们家乡的一模一样。罾架是两个可以折叠的等腰三角形,罾架的顶端有一个滑轮,随着它的滚动,所有的环节挨着个运转起来。此时,老汉手上的腕骨也转动得极灵活。我被他吸引过来,不是因为好奇,而是和某些熟悉的东西相遇了。
⑹不知道身边的这个老人多大了。他看着这条河,雪白的寿眉纹丝不动,像是把身后的一切都忘记了,像个神仙。倒是我沉不住气了,老不见鱼进罾,罾里的那一片白水连个水花也没有,我的呼吸就越来越急。日影在我们头上慢慢移动,头上那片树影也不知不觉移走了,老汉依然如老僧入定般盘腿打坐。我被烈日烤着,身上的T恤衫早已被汗水湿透。
⑺根据我儿时的经验,这样平静的白水之下鱼是很多的,常有鱼群经过。可这位老者枯坐半日,竟连手指头大小的一条小刁子都没有扳上来。
⑻老汉说,早先,这里的水用手捧着,直接就可以喝。
⑼但现在,我干渴得厉害,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它还是那么白,但越往深里看,眼睛就会渐渐发黑,这不是幻觉。
⑽早先,这河流到处都是鱼,春天的时候,这里会突然涌现出无数的小鱼儿。我想象着那条激动的河流,一条河里万头攒动,那是鱼,全是鱼,成群结队地涌现着鱼,让一条河流变得亢奋起来。白水人管这种小鱼叫春子,那是一种永远长不大的小鱼。现在,连春子也没有了,没有了小鱼,就没有了大鱼,这一条河流剩下的,只有人……我知道我再也看不见早先的那个白水了。我知道它早先的样子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名字还叫白水,只剩下这个老汉和这把罾。这可能已是白水的最后一个渔翁和最后一把罾,正耐心地等待着最后剩下的一条梦游过来的鱼。像老人这样扳鱼,也实在太古老了,需要有十分的耐心,甚至需要让自己完全沉浸、完全陶醉在这样的缓慢中。
⑾现在的人都跟上了发条一样,哪里还有这样的耐心?
⑿老汉还死死地盯着那条河。
⒀太阳偏西时,老汉忽然把腮帮子一咬,脸上的肌肉便黑黝黝地发亮,黑里又泛出红,很火辣。老汉抓住缆绳,他的动作缓慢但坚决。那大罾慢慢浮出水面,罾里的水哗哗地从网眼里往下漏,漏得只有一小汪水了,出现了一个惨白的东西,僵卧在罾中动也不动。
⒁好大一条鱼,一条死鱼。
⒂老汉在河滩上掏出个土洞,把那条死鱼埋了。他那表情,就像刚刚安葬了自己的一个亲人。
⒃老汉说这条鱼是被电打死的。现在没有人像他这样扳鱼了,他们用雷管,毒药……这个世界上最快的就是电,开始河里的那个鱼多得啊,让打鱼的人打得手抽筋,一打一大片,想停都停不下来。浮起来的就捞起来,没浮起来的,像这条大鱼,就死在水里了。那些被电打过的鱼就是不死,也都变成了傻子,傻得都不会交配了,快要断子绝孙了。说这话时他恨恨地攥紧了缆绳,缓慢地把罾又降到水里。
⒄水在网眼中缓慢流淌,仿佛泪水涌出。
(选自《文学教育》2009年第2期,有删改)
阅读⑴—⑸段,说说作者和哪些“熟悉的东西”相遇了。
根据上下文,为第⑶段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⑻、⑽两段中“早先”一词反复出现了四次,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文结尾富有意蕴。在你看来,白水若有泪,应是为谁而流?为何而流?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并以“白水若有泪”开头,写一段150字左右的随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幸福没有榜样
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
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父母与妻子儿女,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一步步提出来的?
第二段中举“乞丐”、“大款大腕”吃饭的例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说幸福观是模糊的?源:Z|xx|k.Com]
文中通过作者的一位远房侄女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梁实秋、孟德斯鸠等名人关于幸福的论述。你能另外写出一条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吗?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你会对幸福有更深的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现在的你对幸福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放牛
李汉荣
⑴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⑵记得这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把它叫“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⑶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⑷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⑸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⑹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父亲竟那样放心。那时并不知道父亲这样做的心情。现在我想:一定是贫困艰难的生存把他的心打磨得过于粗糙,生活给他的爱太少,他也没有多余的爱给别人,他已不大知道心疼自己的孩子。我当时不懂得这简单的道理。
⑺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⑻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我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⑼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⑽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⑾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⑿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他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约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⒀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⒁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⒂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⒃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⒄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爬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我哭出了声。A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⒅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老伙伴。
⒆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 。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B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 不时有一粒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⒇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21)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22)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23)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踏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由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24)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25)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牧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26)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27)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选自《散文》有改动)
阅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对老牛的情感变化。
害怕——()——喜欢信任——()——()——悲痛——()
请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牛去的地方,是草色鲜美的地方。
(2)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
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A.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B. 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
文中写到父亲、村人与老黑对待“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老黑身上的有怎样的品质?
结尾说“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你的成长经历中有这样牵系着你的人或物吗?对你有怎样的影响?用深情的语言和大家分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