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符号①NO 2②2CO ③Ca 2+④H 2O 2⑤2OH ﹣⑥ SO 4中,关于数字"2"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 |
B. |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③⑤ |
C. |
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⑥ |
D. |
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某种原子个数的是①④ |
下列物质质量增加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是
A.铜片在空气中加热 | B.敞放的固体烧碱 | C.露天堆放的生石灰 | D.干燥木材吸水 |
烧杯中盛有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NaCl溶液,溶液全部倒出后,用蒸馏水洗涤2次,每次用20 mL蒸馏水,若烧杯内每次残留0.5 mL溶液,经2次洗涤后烧杯内残留的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原NaCl溶液的(NaCl溶液的密度均按1 g/cm3计算)
A.1/81 | B.1/400 | C.1/820 | D.1/1681 |
下表是各物质所含的少量杂质及除去这些杂质所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其组合正确的是
组别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 |
甲 |
CaCO3 |
K2CO3 |
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 |
乙 |
NaCl |
Na2CO3 |
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
丙 |
NaOH |
Na2CO3 |
③加适量Ca(OH)2溶液,过滤,蒸发 |
丁 |
C粉 |
CuO |
④加稍过量稀盐酸,蒸发 |
A. 甲—②,乙—④ B.丙—①,丁—②
C. 乙—②,丙—③ D.甲—③,丁—①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 |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 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 |
![]() |
![]() |
![]() |
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2℃时向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w g甲 和w g乙(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B.温度降低到t1℃时,得到甲、乙的饱和溶液 |
C.温度降低到t1℃时,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甲、乙的不饱和溶液 |
D.t2℃时,甲物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乙物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