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塑料盆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   (填"合成材料"或"天然材料")

(2)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   检验.

(3)小强在煎荷包蛋时,不小心被油溅中衣服,小强用厨房中的洗洁精洗掉油污,是利用可洗洁精的   作用;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5)野炊时,长将木柴劈成小块燃烧,这样做的目的是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所谓"低碳"就是指较低的   排放.

(7)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在加热蒸发滤液时,当蒸发皿中出现   就停止加热.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硬水与软水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氧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甲烷六种气体中(填化学式)
(1)在空气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2)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是
(3)有剧毒,又能作为还原剂的
(4)燃烧时可生成两种产物的是
(5)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
(6)在一定条件下,跟氢气、一氧化碳、甲烷都能进行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是

某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学生实验】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学生板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A中软塑料瓶変瘪,B中
(2)小红认为小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明同学却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小华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
(3)小宁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她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反思拓展】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

如下图所示箭头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连线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反应,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略去。已知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常见的固体非金属单质,B、C组成元素相同,C是一种有毒的气体,D是常见的金属剧烈燃烧生成E ,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转化成F,E是黑色固体,F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的化学式。
(2)分别写出②③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净水器就是利用A来达到净水的目的这里是利用A的________性。

某兴趣小组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制取铜。该小组对生成的气体提出了质疑,根据碳与氧气反应后产物可能是CO2和CO,联想到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有可能会产生CO。基于上述思考,为探究产物中气体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

Ⅰ.请写出A装置试管中的化学方程式:
Ⅱ.装置B、D中盛放的足量的试剂名称及作用是
Ⅲ.若在 的现象,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生成。
Ⅳ.当装置B中的石灰水里不再冒气泡时,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试管冷却后倒出残留的固体物,固体残留物中一定含有铜,可能还含有物质有 。(用化学式表示)
V.兴趣小组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生成CO和 Cu;
原因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还可能产生CO的反应:

下图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①图中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与气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受温度影响变化相似。
②t1℃时,25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甲物质 克。
③t3℃时,取等质量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 物质。
④现有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浓溶液,可用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提纯的是 物质。
⑤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B.t2℃时,甲、乙物质溶解度相等,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C.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液分别升温(溶剂不蒸发),丙物质溶液浓度可能发生改变
D.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是甲物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