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散步》,完成各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面对分歧,我是怎样决定的?为什么?

(2)本文第④段画“_____”的句子是什么描写?结合上下文品味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第⑧段中画“______”句子的理解。

(4)“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改为“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或“我们三代人在田野散步。”好不好?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句段分析 环境描写 阅读开放性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题目:        
古夫
①发明了人造卫星的是人类,可首先进入太空的却是动物。动物在人类宇航史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1957年I 1月3日,苏联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旅行者”2号。这颗卫星上的一项重要科学实验,就是在卫星的舱里栽上一只重5公斤的小狗莱伊卡。当时,在它身上缚了各种监测生理指标的探头,以供地面科学家研究。在这颗卫星舱内,科学家们专门为小狗设计了一套生命保障系统,使内部的环境基本上和地面一样,另外还装了一定数量的食物。起初,莱伊卡在卫星舱里生活得还可以,可是由于卫星无法返回地面,它在卫星内仅生活了6天便死了。
③在人类完成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之后,人类又交给动物一项任务:获取看不见的“敌人”——失重的有关资料。于是,数百只老鼠为人类科学献出了生命:它们在返回地球后随即被杀死。科学家们通过解剖,从中获得了许多新发现。研究表明,微重力对生物体的作用大多是不利的:骨骼和肌肉出现萎缩;骨组织生产速度放慢;骨骼坚韧程度下降;机体免疫力也有所下降等。然而,科学家们的担忧很快被惊喜所代替,他们在解剖了一只回到地球25天才被杀死的白鼠后发现,白鼠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完全恢复了健康,宇宙飞行对白鼠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全部消失。这说明白鼠完全经受住了失重和辐射对其产生的双重影响。
④此后,随着宇宙飞行器的不断发展,许多科学家继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太空生物的研究,被送上天的不仅有狗、猫、猴、鼠等哺乳动物,还有蜜蜂、家蝇等昆虫。1967年9月7日,美国发射了“生物卫星”2号进行科学实验,其中有一只猴子,预期进行30天飞行,但它到第9天就死了。1982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试飞,带去的12只蜜蜂在飞行中死了l 1只,在着陆时仅剩的1只也经不起考验死了。在太空飞行中,许多动物即使大难不死,也在生理上发生了各种变化,如:兔子和猫在太空由于受到宇宙射线的伤害,眼睛会患白内障病;幼虫和蛹在太空中发育正常,但寿命不长。
⑤当然,随着宇航生命保障系统的不断改进,许多动物在失重的环境中也渐渐适应了太空的生活。1984年6月13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做太空飞行时,将3000多只蜜蜂装在玻璃箱内做试验,以研究它们对太空环境适应的能力。起初,这些蜜蜂在太空很不适应,有的原地拍打着翅膀,有的在玻璃箱内到处飞动。后来开始筑蜂巢。一只蜂皇在太空下了35个蜂卵。在这7天时间里,只有100多只蜜蜂死去,仅点总数的3.3%。
⑥科学家对猕猴所做的试验更能说明问题。他们先花了两年时间对猕猴进行了条件反射训练,然后让它们在飞行过程中为人类进行工作。当信号盘上出现某种信号时,猕猴便按动操作杆,它得到的奖赏是一些果汁;当猕猴左顾右盼地寻找信号时,它的身体在椅子上移动,触动了各类踏板和按钮,科学家据此获得了有关猕猴平衡状态的信号。如今,科学家们正在借助于猕猴来研究太空中困扰宇航员的那些不适感,诸如晕船、面部浮肿、头重脚轻、转头时无法集中目光等问题。(《初中生阅读生世界》2005年10期)、给文中划线字注音(2分)
(1) 乳(    )    (2) 船(    )
第④段“许多科学家继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太空生物的研究”一句中“不遗余力”的意思是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谈动物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的? (3分)
本文缺少一个题目。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2分)
请你慨括本文主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分)
请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并结合本文的阅读,谈谈你对动物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4分)
材料一:第一个上天的动物是一只名叫艾伯特的猴子。1948年,这只猴子搭乘U一2火箭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怀特桑兹火箭场起飞,由于机械故障,艾伯特一去不迫。
材料二:后来又有两条叫别尔卡和斯特卡的狗,被前苏联人送上天穹,并安全返回了地面,从而证明科学们设计的太空飞船生命保障系统是可靠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 宇航员的安全返航,也就不会有加加林上天的壮举。

阅读下文 (16分)
与雾同行
苏沧桑
①我惊呆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美丽的雾?
②那是一个夏夜,新安江城已卸去一天的浓妆,笼罩的淡紫色的暮霭里,江水流得从容而平静,碧绿碧绿的,不知是它本来的色彩还是两岸的倒影。晚归的船来了,偶尔闪过一道疲痕。空气拂过脸颊,带着摄氏十四度的水汽。那一刻,两岸灯火在静谧中次第开放,像在预示着这里一定会发生些什么?
③这时,假若你是一条鱼,你便会看到千岛湖和新安江之间正演绎着一段爱情故事。当千岛湖水带着他的柔情缓缓流进新安江的心底,千年等待从此化为不绝的缠绵,于是,白沙奇雾——这天地的宠儿诞生了!只见她从母亲疲倦的怀里渐渐舒展开初生的身子,洁白如羽纱,飘渺如仙乐   的肌肤,远远的薄薄的一层,依偎在江面上。我真怕江边的点点渔火烩把她给融化了。
④人们凝神看着这神奇的现象,而雾也在远远地打量着人间,灯就是她善睐的明眸。在相互的凝视中,她慢慢长成了一米多高、丰满圆润的女子,先是从飘漾的裙裾中伸出她的脚,一小步一小步踩着绿波,羞涩地走着。风来时,雾便不再矜持,拖曳着长长的飘带,自由地舞成了一缕缕五彩屏幔,一边随着江风向我们飘来.转眼间便到了伸手可触的眼前,只见乳白的雾海与深蓝的天分出一道整整齐齐的界线,青山翠林、竹篱农舍在浓雾中时隐时现,人不知不觉就像飞到了天上。而此刻与雾媲美的还有天上的星星,它们离地面是那样的近,就悬在人的头上,随手可摘,立体的,闪烁着奇光异彩,让人怀疑那是不是假的。霞可能是它们的老朋友了,时时往天上一跃,侧耳就能听得见他们欢快的笑声了。
⑤我在江边走着,雾也顺着江走着,好像是两个同龄女人正在并肩散步,很亲近的样子。但我总有些自惭形秽。雾是单纯的,而我却不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欲望,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好在雾并不在乎,依然用她无声的语言让我感觉自己暂时成了瑶台上的仙人,忘记了俗世间的一切。记得不久前读到地过卢梭的一段关于雾中散步的文字,后来借来他的书想细读时,书却奇怪地不知去向,心里空落落的。想起类似的憾事在我人的生活中似乎常常发生,比如我历尽千辛万苦爬到峨眉山金项,却怎么也看不到传说中的佛光;几次到普陀山也没看到过海市蜃楼;一个刮台风又停电的深夜,在家乡的小楼上忽然看到窗外缓缓变幻着极亮的黄红蓝三色强光,像有什么在轻轻掠过。当时以为是闪电也没注意,第二天却听很多人说昨晚在城东的山顶上停过一只I JF()。只好想,自己是个俗人,也许神奇的物事总与我无缘吧。没有料到新安江的雾却格外的善意,据说在冬夏时节每个晴朗的日子里都能看到,让我由衷地对她生出不被嫌弃的感激。我深信美的东西有了善的品性,这种美才会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⑥午夜时分,一觉醒来,万籁俱寂,忽然牵挂起雾来。推开靠江的木格花窗,见她正无比恬静地仰躺在星空下,也已睡去,无意中把山山水水勾勒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⑦雾来世间一趟留下美好,人来世间一趟将会留下点什么?
、结合文意,理解文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静:               (2)美:
请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概括出“雾”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象。
请为第③段画线处补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构成意思连贯、句式相同、字数棚等的排比句。(2分)
只见她从母亲疲倦的怀里渐渐舒展开初生的身子,洁白如羽纱,飘渺如仙乐,     
                 的肌肤,远远的薄薄的一层,依偎在江面上。
“风来时,雾便不再矜持,拖曳着长长的飘带,自由地舞成了一缕缕五彩屏幔.一边随着江风向我们飘来,……”。这写出了“雾”的什么特点?(3分)
这是一篇颂“雾”美文。“雾”给作文的联想启发是美好的,相信也能给你带来联想启发。请从文中找出给你联想启发最深的一句,并简要说说你从中获得的联想启发。(3分)
作者与“雾”同行,有什么最深的感受?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感受的?(4分)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ll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
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
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3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6分)
文章第⑤自然段写道:“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句中“超能力”的意思是?第⑧自然段写道:“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 多岁的‘气象树’。”称其为“气象树”的原因是? (4分)
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现代文阅读
寂寞的月亮
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
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月亮上面,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月亮上面,有山峰,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广裹地铺展开去的,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而是无尽的荒凉。月亮上没有风,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月亮,不只是寂寞,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关于月亮,从古到令,有很多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伐桂”,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那些传说,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月亮什么也没有。也许,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可是,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很多年了,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月亮,我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一篇篇翻开来看,那不是写给月亮的,不是的,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然而,那一首首歌,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是的,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而且,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地自私!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数亿万年了,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
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也许,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甚至去呼唤……
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于天空,孤独地洁白于天空。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
(作者汪建中,有改动)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3分)
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4分)
为了月亮,人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
我们自己的”。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4分)
从文中看,“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但作者却以“寂寞的月亮”为题,请你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3分)
文章的结尾说“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6分)

⑴我喜欢在海边静静地思索。当躯体休息下来的时候,往往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
⑵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就像面对缥缈无涯的星空一样,思维的翅膀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会飞得很远、很远……
⑶我凝视着。头上,那比地球还古老的(A)阳光;远处,那像大海一样悠久的(B)群山,那从未止息过的(C)碧波,那日夜(D)进退的潮水,甚至,就在我身边,这一块目睹了多少人间沧桑的(E)礁石,这一切,都会使人想起世界的永恒,自然的永恒。哦,再想下去呢,我便常常坠入一处无名的怅惘: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人的生命又多么短暂……
⑷可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了一位熟识的老渔民。我们攀谈了起来。从打渔聊到天气,从大海聊到人生。我忽然感叹地说:“人和海相比,真是太渺小,太短促了。”老渔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可海懂什么?”他的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启示。我望着大海、群山、礁石……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我想,是啊,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钟,一秒钟呢!而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也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类自己赋予了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我顿时觉得第一次用另一种眼光审视着眼前的大海,并仿佛感到自己渐渐高大起来……
⑸我为这意外的收获而高兴,我急忙跑去找那位渔民。可是沙滩空空的,老渔民已经出海了。举目望去,只见前方的海面上一叶小舟在风浪中驶去,驶去,那些无名的怅惘也仿佛被它带走了……
第三段中加点的五处词语的运用,是为了突出               
第三段中,从阳光、群山、碧波、潮水到礁石,这样排列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段中“不经意的”这个词语不能去掉,因为它照应了“          ”和“     ”这两个词语。
第四段中“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一句中,把       比作      ,其含义是                 
第四段中“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两句话的意思是(  )
A.表示作者在思索海与山所懂得的东西
B.表示作者对海与山所懂的东西的迷惘和不解
C.表示作者已认识到海与山并不懂得什么
第四段中“另一种眼光”的含义是什么?
第五段中“那些无名的怅惘”指的是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