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与第③段“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相照应的句子是  

(3)理解第⑦段“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这个句子的含义。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5)简要分析第⑪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6)文章结尾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7)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学会做人
郭振亚
①一个初中学生对我说,老师要我们“学会做人”,难道我们这些学生不是人吗?我们有头脑、有五官、有四肢,我们本来就是会说话、会思考的人,为什么还要“学会做人”?
②这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朱熹曾说过,“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曾国藩也说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们所说的“做人”、“圣贤”,固然都有着历史的局限,甚至还有着封建礼教的糟粕,但他们强调的是“做人”要有道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人”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
③比如“圣贤”、“好人”的标准,在今天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妙解。被誉为“共同致富的红色亿元村”的南街村,镌刻在街头的是:“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好人,先私后公是庸人,损公利私是坏人。”“当代毕昇”王选院士对“好人”是这样诠释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儿,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哲学系教授,把“标准”又降低了一点儿:“下品:一辈子损人利已的人;中品: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已的人;上品:一辈子都不损人利已的人。”
④对照这些箴言,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你是大公无私,还是先公后私?是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还是一辈子从不损人利已?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即使不像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人那样“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
⑤倘若你是一个“损公利私”、“考虑自己总是比考虑别人多”,抑或是“一辈子损人利已的人”,那就危险了,你“做人”的资格,就值得怀疑了。虽然你也有头脑、五官、四肢,但你只不过是一个徒具肉身,而缺乏高尚灵魂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贪官,那么,你就是蛀虫、硕鼠;如果你和歹徒勾勾搭搭,那么,你和他就是狼狈为奸;如果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你就是变色龙;如果你抢劫杀人,那么,你就残毒如蛇;如果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骗人上当,那么,你就是狡猾的狐狸;如果你一见权势人物,就点头哈腰,不讲原则,一味讨好,那么,你可能就是一条摇头摆尾的叭儿狗……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那些行为猥琐、心理阴暗、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人,称之为衣冠禽兽,或者称之为禽兽不如。
⑥你看,人和禽兽之间,仅仅就是一纸之隔。人和人都有灵与肉,但不同的却是那个“灵”字,有的灵魂高尚、有的灵魂卑下、有的灵魂亮丽、有的灵魂龌龊,怎样“做人”?关键是塑自己的灵魂。
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我们塑造灵魂的一面镜子。面对是非、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要旗帜鲜明,要知荣明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答:
第③段对“好人”诠释有不同的标准,请餿要求找出关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南街村人的标准:
②季羡林先生的标准:
③王选院士的标准: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白求恩、雷锋、焦裕禄……都在大家心目是的榜样,文中却说即使不像他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请联系学生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

夺刀救人英雄柳艳宾已是全社会公认的好人,请再列举三位家喻户晓的“好人”?(文中涉及的人物除外)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1-4题。(共16分)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座次的排定的。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就是坐北朝南。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为表达对老师桓荣的尊敬,与他交谈时,就安排桓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但是,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位次的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①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层面,自古就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如此丰富而成体系的“礼”,究竟要表达怎样的理念?
②我们先来看经典中的两段名句。一是《孝经》所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说,所谓“礼”,不过是一个“敬”字罢了。二是《礼记》开篇就提出“毋不敬”。由此可见,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战胜恶劣环境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部落走向国家,分工合作,不断推动文明进步。既然人注定要与他人一起生活,就有一个彼此如何相处的问题。是恃强凌弱、以多欺寡,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也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把“仁”作为最高境界的道德,认为内心有仁爱,举止必然恭敬。
④人是情感的动物,而情感需要交流。内心对他人有仁爱,只有借着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感受得到。例如拜揖、礼让等肢体动作,敬称、答谢等文字语言,仪式、席位等场景安排……《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而把对方放在受尊敬的位置。即使是背负肩挑的小贩,也有做人的尊严,同样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可见,中国人所说的“爱”,是排除身份等级的普遍之爱,“敬”,也是对所有人的“敬”。
⑤中国自古就以道德立国,道德与“礼”不可分离,甚至可以通过“礼”来观察德性。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存仁爱,敬而有礼。中华民族是最善良、最文明的民族之一。
甲乙两文都和“礼”有关,但从内容侧重点看,甲文主要围绕来说明,乙文主要围绕来议论。
“鸿门宴”是著名的历史典故。项羽为人自负,
对刘邦抢先到达咸阳非常不满,率大军入驻鸿(北)
门,准备消灭刘邦。为平息项羽的愤怒,刘邦 A
赴鸿门谢罪。项羽设下酒宴,宴席间充满杀机。(西) B D (东)
结合“鸿门宴”的典故,根据甲文第③段的内 C
容,请你判断,在右侧座位图中,项羽坐在何(南)
处。
答:项羽坐在____处。
阅读乙文,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问句。
答:
乙文第④段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

阅读《师表》,完成第1-4题。(共17分)
师表
凹凸
①月明如洗,弦音升起,二胡的曲调悠长如曳。已躺到土炕上的山里老小都知道,那是陈老师在拨弄心曲。
②陈老师有腿疾,高考落榜之后,被照顾到村里的小学校当代课教师,从此就白天教课,晚上弄弦,好像不能与人言说的种种话语,都说与了手中那把二胡。
③陈老师三岁那年,突然发起了高烧。父母开始以为是受了点风寒,很快会好。然而他久烧不退,父母就慌了,只好去医院问诊。医院在四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上,不通车辆,父母便把他放在一个背篓里,急切地赶路。终于到了医院。医生说,孩子若再晚来一步,就没救了,但究竟来得晚些,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命可保住,却落下残疾。
④长大之后,有人闲话道:你落到这个地步,都是父母给耽误了。他说,父母生育了我,是给了我第一条生命;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又给了我第二条生命——他们只是两个普通的农民,又生在这么一处僻地,没有回天之力,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没有权力怨,只是真心的感恩。
⑤陈老师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高考落榜,也只是因为身体。村支书找到他:“你功课这么好,当个代课的先生怎么样?就是薪水有些少。”他说,能让我当这个代课的先生,已是乡亲们给予的恩德,而恩德不能以金钱衡量,很好。
⑥一个跛腿的先生走在校园里,学生们就常常在他身后学他的跛。他只是笑着摇摇头。不久,他居然说动了校长,教同学们列队、齐步走。他说的要领很准确,但是一示范,动作就歪斜了。学生们嬉笑着学他的歪斜。他依旧堆着微笑,说:“既然你们愿意这样走,走就是了。”走了几遭,学生们自己就停了,太累了。他说:“这就对了——你们本来长着健全的腿脚,却偏要走得歪斜,岂有不累?再说,即便我的腿是残的,也还努力追求往周正里走,你们有好腿,却不走周正,你们愧不愧?”学生们感到羞愧,再也不耍顽劣了。后来,学区里搞队列比赛,陈老师辅导的队列,不仅走得特别齐整,而且还带出虎虎的生气,拿了第一。听说是一个跛腿的老师训练的,别人都很惊异。
⑦陈老师虽然腿跛,但他的乒乓球打得出奇的好。不仅学生,即便是整个学区的老师也没人能打得过他。他的手像长着眼睛,总是把球控制在腿力所及的范围内。而且他的腕力劲狠,球一旦扣过去,就没有什么人能够轻易地把球救起来。问他这手上的功夫何来,他说,无他,只因为跛。见旁人不解,他说,其实人和自然万物是一样的——不长稻米的地方,必长大豆高粱,不长粮食的地方,必长冬虫夏草,总之都要长。还譬如动物,黄鼠狼眼盲却嘴尖,能咬得住木笼里的鸡;兔子腿短却善翻滚,能躲得过猎人的追。此消彼长,各有一技,都能生存得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身体的残疾就无所谓了
⑧于是,放学后,我们就很愿意留下来看陈老师打球。从他的手起手落之间,我们看到了他的乐观与自尊,小小的心灵里就升起一种肃穆的东西,感到自己在渐渐地长大。
⑨学校的讲台上是有座椅的,但腿脚不好的陈老师却从来没有坐过,总是站着授课。他还特别勤于写板书,写的是标准的楷体,整齐好看。因为他的身子是斜的,长久地写字是很累的,我们便体恤地说:“老师,写明白了就行,没必要那么认真地写。”他问为什么,我们就说字写在黑板上,很快会被擦去,写得再好也是白费力气。他却回答:“昙花刚一开放就凋谢了,然而它依旧仔细地开,难道人还不如昙花?”
⑩他的话我们似懂非懂,但他认真的精神和不敷衍、不取巧的做事态度却影响了我们。在本子上我们也往好里写。后来,他教过的学生都能写一笔好字,被周围人看重。
⑪陈老师不但会拉二胡,写好看的板书,还识百草——山里有药草,他知道它们的药性。所以,他除了授课之外,还给村里人看病。邻居的女崽肚子胀得像一面小鼓,他看了看,开药,叫女崽煎服下去,二日之后就好了。二大伯腿上的风湿滞重,不能下炕,陈老师选了冬天的日子,把白糖水涂在他的膝盖上,然后把饿过的蜜蜂放出来,在上边叮咬。冬日一过,二大伯居然能走了。
⑫陈老师便多了一层神奇,问他怎么就识百草,他说,无他,因为寂寞。旁人又不解,他就解释,寂寞是个巨大的空洞,需要有东西填补。他就以看药书填补,渐渐地就多了这方面的知识。但乡亲们还是认为他天生就有过人之处,被他看好了的病人都会给他送重礼。他总是坚拒不受,笑着说,你们可千万别这样,我只是一枝小花朵,只能散发出那么一点点儿微香,不可能贡献得太多。
⑬但是,陈老师到底是得到了回报——多年后,代课教师被整体地辞退了,然而他很快就被县中医院聘为医师。他白天行医,傍晚到河畔公园拉琴,活得很自在。村里人得知,都说,上苍究竟是睁着眼的,对有德行的善人,始终就给他预备着幸福的日子。
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陈老师的人生经历,可以概括为:;高考时因身体残疾而落榜;;被县中医院聘为医师。
第⑥段,队列比赛中学生“不仅走得特别齐整,而且还带出虎虎的生气”。结合内容,分析学生有如此表现的原因。
答:
陈老师为什么说“身体的残疾就无所谓了”?结合第⑦段内容,下面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陈老师觉得自然万物都是一样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B.陈老师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有一技之长就很好。
C.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实想得太多,陈老师觉得会徒增烦恼。
最后,陈老师能“活得很自在”,村里人认为是“善有善报”。有读者认为是“天道酬勤”,还有读者认为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不超过120字)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共6分)
月亮,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古代天子在春天祭拜太阳,秋天祭拜月亮。人们不但在生活中崇拜月亮,在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地描写、咏叹月亮。以李白为例,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
古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等,引来人们的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于是以月寄情,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耐人寻味。
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
B.“圆”的事物特别让人向往
C.因为月亮的美丽,令人亲近
D.只有美丽的月亮,令人亲近

结合文段内容,对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写出月亮在夜空中活泼灵动的姿态。
B.表明月亮在古代人心目中如神明一般的地位。
C.写出月亮清和、明亮、素雅的特点。
D.表明月亮有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的特性。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上初三的小明带着自制的月饼,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爷爷家过中秋。一进门,爷爷就乐呵呵地说:“我的乖孙儿来了,又长高了。”在这个场合下,小明该说什么呢?下列回答最恰当得体的一句是()

A.爷爷好。才几天不见啊,我哪能长那么快,您一定是老眼昏花了。
B.爷爷,我在家量过,没长个儿。这是我做的月饼,您快来尝尝吧。
C.妈妈,听到爷爷的话了吗?回家赶紧给我量量,看我长高了多少。
D.那太好了。爷爷您想我了吧?这是送给您的月饼,是我亲手做的。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一)故宫为什么是红色和黄色的
①故宫是何其的壮观,远远地望过去,金色的顶子,朱红的城墙,红黄相衬对立,层峦叠起间彰显着难以言明的皇家气派。身处其中,除了感受到鲜明的色彩冲击外,还能在不经意间体会出庄严和凝重。了解现代美术的人都知道,红色与黄色这两种色彩的组合是非常经典的搭配,难道修建故宫的人在几百年前就认同这样的色彩审美了?
② 紫禁城的建造是非常讲究的,布局、造型……每一处细节都是蕴涵着“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理念的媒介,即使是颜色也不会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颜色对于皇权,更加的至关重要。
紫禁城里到处漫飘的都是红、黄两色,偌大的紫禁城,色彩是比较单一的。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颜色,主要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里,红色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表示喜庆的正色,寓意着庄严、幸福、吉祥。据考古学家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就开始用红色的事物来装饰洞穴。据文献资料记载,周代以后的宫殿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红色了。紫禁城承袭了以往宫殿的色彩美学,所以才使用了大量的红色。至于黄色正统地位的确定,源于华夏民族对文明起源的追述。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以及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都使得黄色深深地印入了炎黄子孙的精髓之中,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确立“汉居土德”,至此,黄色便宜成了为汉朝皇权的象征,以后历朝相沿不变,均以黄色为贵。
④ 除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阴五行学说也对红、黄色彩做出了全新的解释。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黄色届土,而土居中央,系万物之本,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多数宫殿的瓦顶皆以金黄色釉琉璃瓦覆盖,以显示无比的尊贵。此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而火为赤色,所以宫殿门、窗、宫墙多用红色,寓有滋生、助长之意,以示兴旺发达。
⑤ 明清两代修建紫禁城时,延续以往的传统,殿阁楼宇大都采用红墙黄瓦,色彩强烈耀眼,对比细腻突出,以达到金碧辉煌、和谐悦目的效果,形成气象宏伟而肃穆的整体,既表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又反映了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天子至尊”。
⑥ 但是,紫禁城里不是只有黄色的房顶,由于有些建筑不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在规格上要低一个阶别,因此,有少数建筑用的是绿瓦或黑瓦。例如,南三所是皇子们居住的地方,故采用红墙绿瓦。论殿原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根据五行之说,青色即绿色,为木叶萌芽之色,象征温和的春天,方位为东,故用绿色琉璃瓦。庆时改做皇帝召见翰林学士、举行经筵讲学典礼的地方,所以屋顶也改用黄色。文渊阁是藏书楼,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黑色代表水的颜色,意在镇火,故为克水患,墙用青绿冷色,瓦用绿剪边黑琉璃。神武门内东西两侧原是章京护军值班所在,位北方属水,所以也用黑瓦。
⑦ 封建社会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这在建筑物的色彩上也要体现出来,按照规定,颜色的等级自上到下依次为黄、绿、青、蓝、黑、灰,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北京城里的房子的色彩要按照级别适用,例如,紫禁城用金、黄、赤色调,公卿大员家的屋顶用绿瓦,百姓居住的民舍只能用黑、灰、白作为墙面及屋顶的色调。在北京城灰暗色调的映衬下,紫禁城的红墙绿瓦得到极大程度的突现,气势恢弘,而强烈的颜色对比也成了“至上皇权”的最佳展现。
(节选自《图说故宫六百年》2011年2月18日)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在传统文化里,红色和黄色分别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4分)
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这句来看,作者在介绍红、黄含义的时候,采用了什么逻辑顺序?
第⑥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