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张云广的《高原鼠兔不任性》,完成1﹣5题。

①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外形如兔,习性如鼠,尾巴退化,擅长鸣叫,又名鸣声鼠,藏语称其"阿不扎"。高原鼠兔是一种终生吃草的"素食主义者",垂穗披碱草等禾木科植物以及蓝花棘豆等豆科草本植物是其喜爱的美食。

②刚刚出生的小鼠兔一降世,就在吮吸母鼠兔的乳汁之外加餐一些鲜嫩苜蓿了。待到第十六天,美味的"青草蛋糕"已经成了它的菜单主食。出生一个月后,小鼠兔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觅食之路。

③草地平阔,藏身处少,作为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鼠兔面临着重重的威胁。鼠兔的天敌有香鼬、藏狐、野狼、棕熊等陆地凶兽,有苍鹰、猎隼、猫头鹰、草原雕等空中猛禽,是在食物短缺的冬季,这些天敌会表现得异常凶悍难缠。为此,高原鼠兔除了采用直立吃食的方式以便随时逃跑外,在觅食顺序上也颇有一番极具现实可行性的安排。

④为了减少遭遇袭击的危险,高原鼠兔在选择栖居之地时会优先考虑放牧的草场,而不是草长叶高、植物丰茂的地带。前者视野开阔,有利于观察敌情;后者虽然食物丰美但由于视线被遮挡而无法有效扫描发动偷袭的猎手。

⑤为了降低葬身敌腹的可能,除怀孕的雌鼠兔需要较多的食物而在一些时候不得不到离洞穴较远的地方觅食外, 鼠兔一般都优先选择家附近的青草,以核心洞穴为圆心其活动半径仅为二十米左右,特别是一些年幼的鼠兔觅食半径要更小一些。为了缩短外出觅食的时间,高原鼠兔一般会把活动半径内密度较大的那一种草作为食物,即使有更加美味的草在不远处也常常"不理不睬",这样无疑大大提升了觅食效率。

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窘况,高原鼠兔宁愿去一些草量较少、草质较差但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去觅食,即使肚子无法填饱也不轻易到那些危险指数颇高的水草肥美之处饱餐一顿。

⑦尤其是在冬季到来前储备食物的初期阶段,高原鼠兔对食物的选择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顺序性。高原鼠兔首先会咬断直立型青草,这些草不仅方便收割和运输、单位时间内收获量大,而且在这些高度适中的草里开展"工作"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此期间,只有当活动范围内直立型的草数量不足时,高原鼠兔才会选择较为低矮的青草。这些带入洞穴的草大部分会被食用,也有一小部分被用作暖身的"草垫"来抵御酷寒。

⑧在群敌环伺、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存之不易让人慨叹,而高原鼠兔在如此严酷环境中理性面对、严谨作答的觅食"排序题"更是让人折服。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最高,为了留住可贵的生命,为了确保"高价"的安全,高原鼠兔不任性。

(有删改)

(1)在本文第③段的空缺处应填上的词语是   (2分)

A.不但既尤其B.不仅既而且

C.不仅还尤其D.不但还而且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是   。(3分)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4)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5)在觅食上,高原鼠兔"不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关联词语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14分)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内容。说说这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②段主要介绍了高邮咸蛋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作者汪曾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请简要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3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
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礼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而流泪。
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惰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 不 录 用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
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6分)
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③→④→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甘作红烛的苦心人,回头是岸的有志者,共同演绎一段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不少于50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庄水韵(节选)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_________,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A)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__________,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B)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_____________,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选段横线处应填人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覆盖笼罩晶莹谛听 B.笼罩覆盖明净聆听
C.覆盖笼罩明净聆听 D.笼罩覆盖晶莹谛听

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次游周庄的印象(感受)(4分)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线句子是以哪种感觉来写周庄的景物的?(4分)
A处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两游周庄后,为什么还三游周庄?(2分)
原因是
仿照下面例句以“在黑夜里……”为开头,再写一句话。(2分)
例句: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仿句:在黑夜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微博与微信
韩寒
①有读者留言问,开了不到一年的微博,粉丝数在前一阵子超过了千万,作何感想。同时还问我用不用微信,觉得如何,号码是啥。除了“号码是啥”以外,我的回答如下:个人觉得把微博粉丝数太当真是一种自欺欺人和自我催眠。别人我不评论,至少我这数目中,一定有不少僵尸粉、莫名其妙粉和不活跃粉。总之肯定有水分。我也不怕自黑,这世上哪会有那么多人真正愿意“粉”你。当然,只要你愿意,只要网站乐意,你把自己的粉丝数目整成多少都没问题。
②微博当然有它好处,他让新闻不再容易封锁,让言论更加自由,在一些非常时刻总是只剩它能用。但同时,它让我们置身虚妄,如果哪天说句什么话或者摘录了个段子转发了几万次,你会觉得满大街都在传诵你的名句。赶上个什么事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投身其中,而且会以为沙漠里的仙人掌们都在讨论这事。
③如果沉迷其中,除了一点点启发和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资讯,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又会在甄别各种消息的真假里花费了太多时间。你刷了半天,觉得知道了不少大道小道消息,结果第二天全忘了,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微博的生态和中国社会其实差不多,千分之一的人本来就有点身份和话语权,千分之四的人用心在经营自己,剩下千分之九百九十都是草民,风吹草动一地沙子,乐观的草会以为自己是风,悲观的草会觉得自己是沙。至于那还有千分之五去哪了……他们正在冒充那千分之一。
④现在打开微信的概率的确比微博多不少。朋友圈里也越来越热闹,反正我身边不少属于那千分之九百九十的人都在朋友圈里找到些存在感。好歹能被该看见的人看见,不至于像在微博上那样一直零转发零评论被忽略被遗漏。在微博上,你要是一介草民,也无心让自己更有名,你说对一万句话往往是没人看见你的,但你要不小心说错一句,很可能被拎出来游街。届时你晒的生活反而变成你的各种困扰。至少在朋友圈里你是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你常常要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但随着王朔白岩松马云杜月笙甚至本人的各类句子出现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多,我也觉得有些厌烦。有时候看见一个挺了解自己的朋友突然对着一句挂着我的名字但明显不会是我说的话动情点了一个赞的时候,还挺百感交集的。常能发现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和微信中,比如今天还看见他在朋友圈赞晚上吃的狗肉火锅,明天就看见他在微博上对吃狗肉的口诛笔伐。这里没什么给腾讯做广告的意思,腾讯也做了不少烂东西。至于其他几个网站的微博,去看了两眼,虽然我也都有“千万”粉丝,但笑笑而过就行了。我怀疑他们的活跃用户还没我小区的人多。恩,依照某些互联网公司的算法,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三十万字了。如果微博能经久不衰,我很期待第一个粉丝数目超过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并直奔地球总人口而去的巨V的出现。
⑤作为一个写作者,拿着一部非智能手机多走一些地方是挺必要的。我做的还不够多,走的还不够远。人生虽是消磨时光,但消磨亦有道。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反思,有这么多生机勃勃的面孔和美景,希望今年能在两块屏幕上耗更少一点时间。这双微虽然都还不错,但不能侵蚀太多我生活。
(摘自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
文中第④段举了一个朋友对吃狗肉火锅这件事在微博与微信上发表的不同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⑤段,如何理解“侵蚀”这一词?
为什么“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