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⑤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
⑥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膩,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⑦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1)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 ;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2)选文第③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①段说“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熬茶文化的?
(5)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共14分)
青 衣
赵明宇
满月不仅人长得秀气,而且学啥像啥。爹娘看她是做演员的好胚子。5岁那年就把满月送进戏曲学校学青衣,几年下来,唱念做打,出类拔萃。
毕业那一年,学校组织她到元城县坠子剧团实习。满月早就听说有个演青衣的名角,她也看过青衣的戏,表演出神入化。
满月找到青衣,递上一张名片说。请您多指导。
青衣慢条斯理地抬起头,丹凤眼瞟瞟满月,讪笑着说,我不识字。
满月的脸一红,心说,架子还不小。
过几天,满月才知到青衣真是个土老帽。没上过一天学。青衣小时候在元城火车站捡煤核,被人卖到剧团学唱戏。生活中的她有些木讷,笨拙得像个粗手大脚的村妇,一站在舞台上却是快言快语,动作活泼,跟台下判若两人。满月就有些看不起青衣了,什么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什么走路一条线,身姿像只燕,这些理论满月背诵得滚瓜烂熟。满月疑惑的是,尽管自己扮相俊美秀气,声音圆润。字正腔圆,可就是不叫座。特别是自己的水袖功堪为一绝,简直出神入化,掌声依然稀稀拉拉。而青衣一出场就有碰头彩,台下喝彩声此起彼伏,观众把手掌都拍疼了。演《抬花轿》,青衣扮周凤莲,声音舒缓,字巧韵乖,嬉笑如风铃;还有一次演《秦雪梅》,喊一声商公子,则是情切切泪水盈腮,悲戚戚天崩地裂。观众好评如潮。满月演戏时自我感觉很好,觉得发挥到了极致,可观众坐在台下像是木雕,一点反应也没有。
满月苦苦思考,得出来一个答案,那就是青衣的名气创出来了。现在不是流行包装吗?也就是说青衣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满月就感觉凭着自己的水平和文化底蕴,过一段时间绝对能超过青衣。
这样一来,满月钦佩青衣的演技,却对生活中的青衣不屑一顾。
有一次正在练功房练功,排演一部新戏,有人急匆匆进来喊青衣,快去看看吧,你孩子在学校门口被车撞了。
青衣来不及卸妆,疯了一样跑出练功房。
团长说,走,我们看看去。团长一边走一边说青衣真是苦命。青衣和丈夫离婚了,为了孩子没有另嫁。这几年拼命挣钱供孩子上学。把希望全放在孩子身上了。
大家来到医院,青衣哭得死去活来,孩子已经被送进了太平间。
大家把青衣搀回家。两天过去了,青衣一直哭,不吃也不喝,谁劝也不听,从早到晚,只顾撕心裂肺地哭。两天过去,声音沙哑了,哭声依然底气十足。
团长叹一口气,说青衣可怜啊,小时候练功,没少挨打,头顶上留下一块一块的疤。
医生说,青衣受的刺激太大了,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看起来要疗养一段时间,不能唱戏了。团长抓住医生的手说,剧团不能没有她。医生摇摇头说,我已经付出最大的努力了。
团长怔了一阵说,把乐队给我喊过来。
一会儿,拉二胡的、打鼓的一帮子人都来了,莫名其妙地看着团长。满月也觉着好奇,团长是不是也疯了,乐队能治病?
团长挥手叫板,锣鼓铿锵,一个响亮的过门。只见青衣止了哭声,缓缓站起来,随着锣鼓一溜碎步。鼓乐戛然而止,青衣做了一个甩水袖的姿势,昂首挺胸,素面朝天,目光如炬。
一阵掌声。团长眼里扑簌簌落泪。
满月心头一震,扑跪青衣膝下,扯着嗓子大喊一声师父。
(选自《2010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通读全文,概括满月对青衣感情变化的过程。
仰 |
慕 |
![]() |
![]() |
![]() |
![]() |
感 |
动 |
震 |
撼 |
青衣的表演为什么能够出神入化?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青衣”,那么满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塑造了青衣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讲理与讲礼
李敖
中国民族对“讲礼”很拿手,对“讲理”却不在行。
“礼”在古典解释里,虽然也有“理”的意味,但是两者你东我西,愈分愈远。“礼”变成人与人“交接会通之道”,变成仪规,变成俗套,甚至变成虚情假意。在这种方向的演变下,“礼”在许多点上,就跟“理”发生冲突。冲突的原因在“礼”是讲谁大谁小的;“理”却是讲谁对谁错的。讲谁大谁小,就没有是非可言,一切都是听凭摆布,一切都和稀泥,这就叫“礼之用,和为贵”。
在“礼之用,和为贵”路线上发展的民族,一切都要“以礼自防”。除非特立独行之士,谁也不敢“无礼”。晋朝阮籍的嫂子回娘家,要出发了,阮籍来送行。照中国礼法,小叔子跟嫂子不打交道的,“叔”字的本义是“俶”字,古书里说:“叔,俶也,见嫂俶然却退也。”就是说,“叔”乃是“一见大嫂就向后转”的意思。礼法这种规定,阮籍就不以为然,他给嫂子送行,别人说闲话,他白眼一翻,骂道:“礼岂为我设邪?”(礼是给你们凡夫俗子订的,难道是为我订的吗?)
在阮籍眼中,给嫂子送行才是真正的礼貌,才是真正的合礼合理,“礼”在合理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无理。
在到处“讲礼”的传统中,中国民族的“讲理”训练很薄弱,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夫子。孟夫子证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他完全不想想,如果主张人性恶的人出来,也宣称“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他凭什么说水只为他的理论流,不为别人理论流。
在中国式的“讲理”中,最多孟夫子这种“理不直气壮”的角色,用这种态度讲谁对谁错,没有真理,只有无理取闹。这种人不适合讲理,而适合打架,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这才叫“礼尚往来”呢!
(选自《昨日以前的阳光》)通读全文,请分条列举中国民族对“讲礼”很拿手的具体表现。
作者运用阮籍的例子,意在阐述怎样的观点?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作者引用他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种人不适合讲理,而适合打架,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这才叫“礼尚往来”呢!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 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这几段文字多次描写朔(北)风和大雪,有哪三方面的作用?(3分)
细心、缜密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请你在第②段找出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除这方面性格外,你还能说出林冲另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吗?请结合相关 的情节加以分析。(5分)
我们会努力
①提起现在NBA中谁是最蹿红的明星,毋庸置疑,林书豪这个名字您会脱口而出,临危受命的他带领纽约尼克斯队结束噩梦般的连败后取得7连胜;美国《时代》周刊将它的亚洲版封面也给了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林疯狂”。在林书豪一夜崛起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还是听听与林书豪有过交往的央视体育频道篮球项目解说员于嘉是怎么描述的。
②去年5月底,NBA篮球大篷车驶抵上海,揭开了为期两天的活动,与之同行的便有当时效力于金州勇士队的林书豪,这也使于嘉有了首次与林书豪面对面接触的机会。
③在上海8万人体育场一家餐厅的二楼包厢里,在座的不仅有林书豪,还有他的父母和弟弟。经旁人介绍,林书豪很礼貌地与于嘉握了握手。“兄弟俩都很有礼貌,懂得怎样使用公筷、不在他人讲话时聒噪,当服务员更换餐盘时,他们会双手把盘子递过去以示尊重,每上一个新菜,哥儿俩都要先问问妈妈那是什么,得到解释后才会动筷子……这样的举动俨然和国内的同龄人显得有所不同。再比如,他在平湖中学教小孩子打篮球,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投入足够的耐心,孩子们也乐意跟这个平和可亲的大哥哥一起打篮球。在打完球之后孩子们自然也不会放过他,不是索要签名,就是争相合影,而且是络绎不绝。最后连旁边的工作人员都看不下去了,上前提醒说‘时间到了,该走了。’林书豪却回过头,轻轻地说‘再签几分钟吧,人家等了很久。’”于嘉不无感慨地介绍道。
④而在上海,对于林书豪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早上的晨练,不但自己练习力量、运球和投篮,他还带着弟弟一起练习。因为弟弟也是个篮球迷,当时已受邀参加NIKE的全亚洲训练营。所以每天早上兄弟俩6点半起床吃早饭,7点半开始训练,最后一天,他们回归健身房做力量练习,每一个细节动作,林书豪都告诫弟弟一定要做到家,不要有任何折扣,否则就是欺骗了自己。每当弟弟感觉动作吃力时,哥哥都会大声鼓励。等到全部动作完成,兄弟俩又像小时候那样打闹说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⑤这不禁令于嘉想起了林书豪在与他谈到天赋时所说的一段话,“我(林书豪)常跟弟弟说,这世界上有太多天赋出众却懒散的人,感谢他们吧,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样没什么天赋的人以机会,因为我们会努力。”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央视体育频道篮球项目解说员于嘉首次与林书豪面对面接触的地点是上海。 |
B.第③段的 省略号是列举的省略,表明林书豪的礼貌言行还有很多,这里只列举其一二。 |
C.第④段描写林书豪和弟弟童年时候一起练习力量、运球和投篮。 |
D.林书豪有礼貌,平和可亲,努力向上,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
第①段中“临危受命”让你联想到《出师表》中的哪句话?
请概括③④段所描述的内容(从三处考虑)。
本文最后一段画线句涤荡心灵、启迪智慧,它给你怎样深刻的思考?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中的“重要”,强调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较主要的途径,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特点。 |
B.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
C.②③④段可以调换顺序,因为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明显的主次、先后之分。 |
D.第⑥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点明中心,深化论点,发出号召。 |
“动笔墨读书”有三大好处:(1);(2)
;(3)。 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