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槐花开了

    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

    一到花开的季节,门前那一棵棵槐树互不相让,吐出一串串洁白的花串,一簇压弯了枝头,在这初夏的清风里散发出了浓浓的清香,盛开着的,似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微风轻拂之下,颤颤巍巍;尚未开放的,像是婴儿的小脚丫,肉肉乎乎的,细腻白嫩中泛着柔光,在碧绿的槐叶衬托下,显得格外漂亮。

    古人对于槐花的描述,多有伤感。比如张籍的“街北槐花傍马垂”、朱庆馀的“绿槐花堕御沟边”、子兰的“满地槐花乱草生”,里面都满含凄清之意,而白居易的“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更使人徒增凄凉。反观现在,那古人笔下的槐花,又哪里比得上眼前的莹润洁白、柔情满怀呢?

    槐花并不陌生。男人少年时,家境不好,槐花就成为少有的美食。几个小伙伴们一起,扛一根绑着镰刀的长长的竹竿,去割槐花。刚摘下来的槐花甜甜的,你拿一串,我抢一把,嚼在嘴里满口香甜。捋一小篮儿,母亲下地回家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滴,拌面,蒸上,出锅,加点蒜泥,再滴上几滴香油,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餐。槐花,在那个衣食尚不丰盈的年代里,在那种青黄不接的季节里,就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

    母亲病了,医生对男人说吃槐花蜜能补养身体。

    于是,夫妻俩趁周末去找那些放蜂人,想买些纯正自然的带回家里。

    养蜂人追着花香,追着蜂迹。在那槐花盛开的地方扎起帐篷,大桶小桶里装满了晶莹透明的槐花蜜。

“有上好的槐花蜜吗?”

“有,你们来的可正是时候。”

“真的假的?你不要骗我,我可是买来给母亲治病的。”

“放心吧,你瞧瞧今年的槐花朵儿多大。”放蜂人开始找瓶子装蜜。

    男人拿起瓶子,透明略带有微黄的蜂蜜上竟然浮着黑色的斑点。

“蜜蜂?”女人嘀咕道,语调中有点同情伤感,“竟葬身于自己千辛万苦酿成的蜜池中。”

“呀,你怎么灌进去了一只蜜蜂?”男人对放蜂人说说。

    放蜂人一瞧,真是,倒出来重新灌。这时,一只蜜蜂被蜜诱惑了过来,竟然不顾一切扑向了蜜瀑,顺着蜜流进了瓶子,在蜜湖里挣扎着。女人赶紧又将蜜倒到桶里,取下挂在门框的网兜,将那蜜蜂从蜜桶里捞出。蜜蜂还活着,但还粘在网兜上,翅膀颤抖着。

“这只蜜蜂活不了了吧?”男人说。

    女人不言,用手轻轻去拉蜜蜂的翅膀,企图将它从蜜的沼泽里拽出来。一点一点地,好像自己的孩子陷进沼泽里,不顾一切小心翼翼地救他,蜜蜂脱离了蜜淖。女人迅速地收回手,只见蜜蜂已慢悠悠地飞起来了。女人将手指紧紧咬住,啊,她被蜂蜇了,竟没有出声,脸上抽搐了一下,红了,俄顷,额头渗出汗,脸白了。

    男人看到,心疼地问:“被蜇了吧?”

“没事,小时候读杨朔的《荔枝蜜》我就挺喜欢蜜蜂,不是不得已,这小生灵是不会蜇人的。这次为了活命,才不小心蜇了我,不过这一蜇它可真的没命了。”

    回来的路上,一股淡淡的槐花清香扑鼻而来,很是诱人。

    槐花开了!淡淡的洁白,淡淡的清香。蜜蜂轻轻飞舞,那嗡嗡嘤嘤的声音是蜜蜂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吧!

(选自《中国作家网》2016年4月19日,文/荆北,有删改)

(1)第四段有关槐花的回忆,写了几个具体的情景?请简要概括。

(2)品味语言,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门前那一棵棵槐树互不相让,吐出一串串洁白的花串,一簇簇压弯了枝头,在这初夏的清风里散发出了浓浓的清香。

②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女人赶紧又将蜜倒到桶里,取下挂在门框的网兜,将那蜜蜂从蜜桶里捞出。

(3)第三自然段引用描述槐花的古诗句有什么作用?

(4)本文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寒冷和积雪让往日川流不息的马路变得静谧而安详。在风雪的簇拥中,一辆白色的轿车像年迈的老人慢慢地向前蠕动,车上的鲁尼兹小小翼翼地驾驶着,他接到了儿子高烧住在医院的电话,作为父亲他必须赶到医院,守候在儿子身边。他心急如焚又全神贯注。
⑵走出不远,鲁尼兹便看到在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善良的鲁尼兹似乎连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头大声地问道。
⑶上车的是一个约有六十开外的老者,说前面不远处的农场就是自已的家,上午出来办事,没有想到回来时,公交汽车因雪大停运了,只好徒步走回去。
⑷主动搭载与人方便对鲁尼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善举却非比寻常。
⑸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轿车喘息着踉跄驶过来,鲁尼兹下意识的开始踩刹车,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像醉汉一般,固执地调转车头,向路边撞去,一头撞在一棵大树上。
⑹等鲁尼兹醒来,他已经躺在医院里,所幸,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护士告诉他,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鲁尼兹心猛地一沉:他的好心,竟会给老人带来如此重创,这是他没想到的,他又想起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不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⑺老人的家人来了,很友好地握了鲁尼兹的手,安慰并感谢他。即便如此,老人的家人的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着当地的法律,鲁尼兹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
⑻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鲁尼兹觉得心像浸在冰冷的白色里,不知什么时候能走出这长长的冬季。
⑼老人在沉沉昏睡了二十多天后奇迹般醒来。谁也没有想到,清醒后的老人,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家人愣住了,接着,律师也怔住了,继而,小城里的人被震住了,老人肺腑之言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小城被感动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着“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又把善款全部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遇尴尬的好心人。
⑽多少年过去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滚雪球一样的发展壮大,爱与被爱也宛如吻合的齿轮,互相带动,循环传送,小城的人们把人性中最高贵的品德——仁慈善良演绎的淋漓尽致。
⑾“照亮世间的不是日月,而是人心”。倘若赠人玫瑰,手留尖刺,谁还愿赠与?每一颗爱心都是真诚美丽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善意都是美好的,都应该馥郁芬芳。
选文围绕“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记叙了一个故事,请按记叙要素填写下面的内容。
时间: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 地点: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人物:鲁尼兹、卢森斯老人及其家属、小城的人们。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⑴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⑻段,注意加粗的语句,描摹并写出鲁尼兹当时的心理活动。
从表达方式和情感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文章题目为《目送》,除了写自己目送儿子华安第一天上小学,目送大学生的华安上公车,还写了哪几次目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2)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在文中两次出现,请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契诃夫作品《合二而一》,回答小题。
您不要相信那些犹大,那些变色龙!在我们这个时代,失掉信心倒比失掉旧手套还容易。我就失掉了信心!
那是一天傍晚。我坐在公共马车上。我是个地位很高的人,不宜于搭乘公共马车,不过这一次我穿一件肥大的皮大衣,可以把脸藏在貂皮衣领里。再者,您知道,坐这种马车可以省点钱。……尽管时间很晚,天气很冷,车厢里却坐满人。谁也没认出我来。貂皮衣领使得我成了incognito①。我坐在车上,时而打盹儿,时而打量乘客……“不,那个人不是他!”我瞧着一个身材矮小、穿着短小的兔皮大衣的人,暗自想道。“那不是他!不,那就是他!就是他!”
我暗自想着,相信了,却又信不过我的眼睛。……那个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非常像我办公室里的一个工作人员伊凡•卡皮统内奇。……伊凡•卡皮统内奇是个身材矮小、猥琐而窝囊的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为了拾起别人掉在地下的手绢,为了给人拜年拜节而已。他年轻,然而脊梁已经弯成弓形,膝盖老是往下弯,手上肮里肮脏,手心恭敬地贴紧裤缝。……他的脸似乎被房门夹痛,或者被人用湿抹布揍了几下。那张脸无精打采,一副哭丧相。谁瞧见他,都想唱《松明》这首歌,心里不好受。他一看见我,就索索地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倒好像我要把他吞下肚去,或者活活杀死似的。每逢我责备他,他总是呆若木鸡,四肢颤抖。
比他更卑贱、沉默、渺小的人,我还没见过。就连比他更安分的动物我也没见过……
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使我强烈地联想到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跟他一样嘛!只是这个矮子不像那个那么伛偻,也不显得窝囊,反而举止随便。最可气的是他在同邻座的乘客谈政治。全车的人都在听他讲话。
“甘必大②死了!”他说着,不住转动身子,挥舞胳膊。“这在俾斯麦倒正中下怀。要知道甘必大很精明!他会同德国人打仗,要德国人拿出赔款来,伊凡•玛特威伊奇!因为他是天才嘛!他是法国人,然而他有俄国人的灵魂。很有才能!”
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等到售票员拿着车票,走到他跟前,他才不再谈俾斯麦。
“为什么你们的车里这么黑?”他对售票员发脾气说。“你们没有蜡烛还是怎么的?怎么会乱成这样?可惜没有人来教训你们!要是在国外,你们早就挨骂了!乘客不是为你们服务的,应该是你们为乘客服务!见鬼!我不明白长官大人们对这种事会怎样看!”
过了一分钟,他要求我们大家都挪动一下。
“你们挪动一下,让出地方来!我跟你们说话呐!给这位太太让出个位子来!你们要有礼貌!售票员!到这儿来,售票员!你们收了钱,要给人找位子嘛!这太可恶了!”
“这儿不准吸烟!”售票员对他嚷道。
“这是谁不准?谁有这个权利?这是侵犯自由!我不容许任何人侵犯我的自由!我是自由人!”
嘿,这个畜生!我瞧着他的嘴脸,不相信我的眼睛了。
“不,这不是他!不可能是他!他不懂‘自由’和‘甘必大’之类的字眼。”
“不用说,这儿的规矩妙得很!”他丢掉纸烟,说道。“跟这些先生一块儿生活简直要命!他们拘泥形式,死抠条文!形式主义者,庸俗之辈!他们要把人活活地憋死!”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听见我的笑声,对我瞥一眼,嗓音颤了一下。他听出我的笑声,大概也认出我的皮大衣了。一刹那间,他的背脊弯下去,脸上顿时露出一副哭丧相,说话声停住,胳膊耷拉下去,手心贴紧裤缝,腿发软。他的模样立刻全变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这个人就是伊凡•卡皮统内奇,就是我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他坐在那儿,把小鼻子藏在兔毛里。
这时候我瞅着他的脸。
“这个猥琐而窝囊的小人物,”我暗想,“难道能说出‘庸俗之辈’和‘自由’之类的字眼?啊?难道有这种事?是的,他居然说出来了。这种事没法叫人相信,然而又是真的。……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经历过这样的事以后,看你还相信不相信这些变色龙的可怜相
我是再也不相信了。得了吧,你骗不了我!
【注释】①incognito:拉丁语,隐姓埋名的人。②甘必大(1838-1882):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内阁总理。
小说主要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根据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请说出你对文中划线句中“变色龙”的理解。
分析第一小节中“我就失掉了信心”中的“失掉信心”的深刻含义。
作者将小说中的“我”设计成一个“地位很高的人”,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
本文中的主人公和《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在性格上都有善变的特点,但两个人的善变是一样的吗?作者对待这两个人的态度也一样吗?请作分析

阅读蒋光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完成小题。
①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钱财,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②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③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④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⑤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当初他每写完一章,就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⑥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开始了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⑦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面对人生的厄运、不幸和磨难,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⑧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选文叙述谈迁和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 分)
如果李强同学常抱怨身不逢时,命运不好,请结合本文的内容,以朋友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阅读弘文的《打雷时你敢打手机吗?》一文,完成小题。
①有多少人打雷时使用手机,被雷电击中?有多少人打雷时没有使用手机,却被雷电击中?有多少人打雷时使用手机,却没有被雷电击中?有多少人打雷时没有使用手机,也没被雷电击中?
②手机内有各种电子元件,包括可以接受无线电波的天线,它们都是金属导体,雷电叔叔会放过它们吗?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手机又称无线电话,与雷电一样,都有“电”字,人们不由得担心它们两个会有关联。面对雷公的咆哮,媒体常常会给出雷雨天防范雷电的“指南”“贴士”“备忘”,其中常见的一条就是:下雨打雷的时候一定不要用手机接听电话,最好关闭手机。但手机真的会引来雷电吗?
③其实,手机里的这些电子元件都非常微小,手机内的电路依靠电池来驱动,接收的是微弱的无线电波,电路中产生比较小的工作电流。手机使用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只有雷电电场强度的几十万分之一,不会引起雷电的注意。此外,手中握着几厘米长的手机也不会让使用者的高度增高,不会像避雷针吸引雷那样增加被雷击的风险。
④有人认为手机会主动“勾引”雷电,理由是手机使用的电磁波会让空气发生电离,增加空气的导电性。事实上,这种事并不会发生。刚才已经说过,手机的无线电波能量太低,其电磁波波段也不具备影响空气导电性的能力。一般来说,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电离作用就越强。频率很高的宇宙射线对空气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太阳紫外线也可以使空气电离产生臭氧,而比紫外线频率略低的可见光就做不到这一点了。手机无线电波的频率更低,显然更加无法使空气电离。
⑤面对媒体关于“手机与雷电亲密接触”的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专家曾公开表示,手机和小金属物体都不会吸引雷电,人们在打手机时被雷电击中只是因为他们在错误的时间站在了错误的地点。
⑥不过,对于有线电话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在打雷时接听有线电话的确会增加雷击风险。电话线将室外与室内连接到一起,室外的物体与室内相比更容易被击中。如果电信设备或者周围的物体被雷电击中,确实有可能危及电话的使用者。这样说来,在雷电天气,不使用固定电话而使用手机通话,反而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更”和“更加”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⑤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说雷雨天可以打手机,请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3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