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2015年12月10,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她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呦呦”二字,出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似乎也注定了她的人生要与这颗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处心积虑,不断探索,后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了灵感。在又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他们最终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目前,以青蒿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屠呦呦,她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1)请提取文中划线句子的主干: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段提到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该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B.“呦呦”二字,出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似乎也注定了她的人生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C.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找到新型抗疟疾药物,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处心积虑,不断探索,后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了灵感。﹣﹣句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无误。

D.屠呦呦,她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这句话没有语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提取句子主干 提取新闻信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附加题
阅读下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完成1—3题。
到了午夜,我摆脱盲人苦境的短暂时刻就要结束了,永久的黑夜将再次向我迫近。在那短短的三天,我自然不能看到我想要看到的一切。只有在黑暗再次向我袭来之时,我才感到我丢下了多少东西没有见到。然而,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使我很少有时间来懊悔。此后,我摸到每一件物品,我的记忆都将鲜明地反映出那件物品是个什么样子。  
我的这一番如何度过重见光明的三天的简述,也许与你假设知道自己即将失明而为自己所做的安排不相一致。可是,我相信,假如你真的面临那种厄运,你的目光将会尽量投向以前从未曾见过的事物,并将它们储存在记忆中,为今后漫长的黑夜所用。你将比以往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睛。你所看到的每一件东西,对你都是那么珍贵,你的目光将饱览那出现在你视线之内的每一件物品。然后,你将真正看到,一个美的世界在你面前展开。  
失明的我可以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们一个提示——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它感官。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几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不过,在所有感官中,我相信,视觉一定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19世纪(国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在
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结合上面的文段分析作者的思想性格。
在选段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忠告?你如何看待作者发出的这个忠告?

古诗里放飞的风筝
作者:披月望云
①在宽阔平坦的广场上,在浅草泛青的田埂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风筝高飞蓝天,一首首关于风筝的古诗词,便也如同一坛发酵的老酒,从心里氤氲开来。
②和风拂绿草,柳絮轻飞扬。初春时节,阳光重新明媚起来,气温开始回升,虽说仍有些料峭,坐在窗前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让人忍不住心情大好:“落花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即便是断线的风筝,也让人觉得春意盎然。而宁静的夜晚,风筝高飞,竹笛之声响彻天穹,恰似一支美妙的曲子:“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发出的声音有音乐的美,像一串串流动音符响在耳边,一阵风吹来,风筝又吹出另一种曲调,细细品味,犹如丝竹之音萦回于耳,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
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古至今,孩子总是第一只风筝的放飞者。在春光明媚的时节,那欣欣向荣的“草长莺飞”,那葱茏柔媚的“杨柳醉烟”,儿童们全不欣赏,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趁着东风,放飞心中的梦想。当然,这个春天也有让孩子们失望的时候:“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是啊,兴致勃勃的孩子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却就是等不到足够的风,于是他们只得“手提线索骂天公”,“骂”出了孩子的心急,“骂”出了孩子的天真,“骂”出了孩子对风筝的钟爱。
④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明朝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就写到了一个老人对待风筝的情趣:“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老人们放风筝,不再有孩童的喧闹,也不再有年轻人的激情,但是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有在宁静闲适中生活的情致。眼看风筝高入云霄,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难怪诗仙李白吟咏“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元朝马臻诗赞“手拍丝轮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
⑤放风筝的古诗所描写的场景中,最壮观的莫过于郑板桥《怀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又是“如雪”,又是“满天”,放风筝的场面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再加上一队“娇女”,在满天飞翔的风筝下,又是“打四围”,又是摆罗裙,不知是风筝给了她们春天的心境和展示美丽的天地,还是她们使自然界的春天更加俏丽多彩。
⑥是啊,同样是风筝,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流露不同情感。“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清代著名大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探春这一人物写的一首《风筝》诗,此诗把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时出现断线的情况写得惟妙惟肖,耐人寻味。而宋朝寇准的《纸鸢》却曰:“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纸共白云飞。”由此看来,风筝遥遥一线牵,有放飞成功后的喜悦与兴奋,也有盘旋坠地后的思考与沉思。
⑦“千古诗心三绝美,柔情万千系风筝。”又是一年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放飞风筝,放飞一份美丽的心情,湛蓝的天空中那越飞越高的风筝,既牵动着我们的视线,更系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结合第②段说说初春时节“让人忍不住心情大好”的原因是什么?
说说儿童和老年人在喜爱风筝上各有什么特点?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作用?
联系⑤至⑦段内容,说说对风筝放飞场景的不同描述有什么象征意义?

秋叶之美
天石
①我爱春之华,更爱秋之实;我爱春花之灿烂,更爱秋叶之静美。
②今年深秋的一个周末上午,我和女儿拜访久别的母校。秋天的母校虽没有春天的繁花似锦,惠风和畅,但也不缺少精彩和热情。不要说雍容华贵的秋菊异彩纷呈,更不要说垂涎欲滴的硕果美不胜收,单是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的秋叶,就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③校园的树林里各种各样的树木着起她们各自漂亮的衣服,如同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穿起节日的盛装。阳光照射下,五颜六色的树叶更加漂亮,有的红彤彤的,像是热情奔放的火焰;有的金灿灿的,像是金光闪耀的群星;有的还未来得及脱去清纯的夏装,绿中透着黄,黄里泛着红,像是维族姑娘的花裙。我们来到一片银杏林,满眼的金黄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满树的银杏树叶金光闪闪,好像夕阳下的金色池塘荡起的层层波纹。微风吹过,簌簌飘落的片片叶子在空中悠闲漫步,好像《天鹅湖》里穿着短裙的只只小天鹅在跳优美的芭蕾舞,叶片是她们的舞裙,叶柄是她们的躯干,那随风旋转的节奏和欢快优雅的舞姿,真让人艳羡。地上铺满的厚厚的银杏树叶,就像维也纳音乐大厅的金色地毯,金碧辉煌,高贵典雅。
④在我尽情陶醉于秋叶之美时,女儿精心挑选了一把银杏树叶,将叶片做花瓣,将叶柄捆扎在一起,做成了一朵可爱的小花。“真漂亮”,我不禁赞叹。可是,话一出口我不禁有些伤感,秋叶用毕生的精力制造充足的营养哺育了树木的成长,即便是即将凋谢,也要把最美的色彩奉献给人们,“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叶之美确是春花不可比。然而,秋叶的美丽瞬间即失,它们很快就会融入泥土,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⑤不知什么时候,树林里多了一位老者,他满头的银发、红烁的脸膛、微微驼背的身躯,在阳光的映衬下更加神采奕奕。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提着石灰桶,正聚精会神地给小树涂刷石灰,以保护小树安全过冬。那不正是我二十年前的班主任张老师吗?记得当年张老师雷厉风行而又和蔼可亲,讲课不仅清晰明了而且风趣幽默,深受我们的喜爱。他从教近四十年,三十多年担任班主任,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辛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而今,他桃李满天下,自己也年过花甲,听说他退休后一直住在学校里,自愿义务承担起学校的绿化工作,闲暇之余,也给年轻的教师传授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不想,今天在这丰收在望的季节里,遇到了他。
⑥一阵秋风吹来,片片树叶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张老师的身边飞舞。天高气爽、秋色宜人的秋景,黄叶遍地、金光普照的树林,活泼可爱、满脸灿烂的姑娘,慈祥可敬、鹤发童颜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啊!这时,我突然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张老师不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秋叶吗?秋叶之美虽然短暂,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⑦回家的路上,我意味深长地对女儿说:“明年的春天我们再来这里,这片小树林一定会长得更加茁壮、美丽,你也会更加可爱、漂亮。”
在欣赏秋叶之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 )——( )——( )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⑤段写到“我”在树林中巧遇二十年前的班主任张老师,有什么用意?

关于碘的阅读
碘是个什么玩意?
其实大家对碘并不陌生,比如皮肤消毒用的碘酒、碘伏,它还可用于制药、染料等领域,它也是身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它还有点“艺术范儿”,比如小学那会儿做的淀粉和碘反应呈现蓝紫色的小实验,中学里还见识过碘的升华、凝华,真算得上多才多艺的小青年了。
那食盐中的碘为什么没有颜色呢?这是因为碘的元素形态是紫黑色结晶,但是加到食盐里面的碘是以碘酸钾、碘化钾、海藻碘等离子形态存在,而它们是无色结晶。
缺碘会有什么后果?
碘的生理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具有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甲状腺疾病检测中常听到的T3、T4,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形态。
碘缺乏的主要后果是甲状腺功能紊乱,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大家所熟知的“大脖子病”是其中最典型的。此外还有一些智力、体能方面的问题,而儿童和青春期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
我国的食盐加碘政策
我国政府于1991年郑重承诺,将在10年内减少碘缺乏病的流行。自1995年正式实施食盐加碘政策,到2000年我国就在总体水平上消除了碘缺乏病,这一显著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以8-10岁儿童“大脖子病”患病率为例,1995-2005年我国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全国监测,下面的图表给出了注解。

坚持食盐加碘策略是很重要的,2006年新疆11个乡的34个村又出现新的克汀病患者,共确诊15岁以下病人76例。其直接原因是碘盐覆盖率大幅下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食盐加碘的有效性。a甚至有研究发现补碘之后,咱们儿童的智商都得到了提升,这让各种补脑圣品情何以堪啊。
谁说沿海地区不缺碘?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缺碘是内陆城市才有,沿海地区吃海产品多,不缺碘,不用补。你错了!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量表明,沿海居民使用碘盐后,碘摄入水平适宜、安全,碘盐并未造成他们碘摄入过量。相反,部分沿海居民听信上种说法,放弃食用碘盐,碘营养状况还不如同省的内陆农村。b比如浙江、上海、辽宁、福建的沿海,地区孕妇碘营养不足的比例甚至高达46%!(孕产妇缺碘其实对她自己的影响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大脑发育,严重的甚至引起胎儿流产、畸胎或死亡。)拿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因为这预示着发生碘缺乏的风险挺高的,需要特别关注。
什么是碘?请用一句话概括。
根据材料,探究碘对人的重要性。
请从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其表达作用。
我国多数地区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缺碘地,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人们摄入碘的水平?(至少罗列三点)

曾是今春看花人
张晓风
⑴台北有一棵树,名叫鱼木,从南美洲移来的,长得硕大伟壮,有四层楼那么高,暮春的时候开一身白花。这树是日据时期种下的,算来也该有八九十岁了。
⑵今年四月花期又至,我照例去探探她。那天落雨,我没带伞,心想也好,细雨霏霏中看花并且跟花一起淋雨,应该别有一番意趣。花树位于新生南路的巷子里,全台北就此一棵。
⑶有个女子从对面走来,看见我在雨中看花,忽然将手中一把小伞递给我,说:
⑷“老师,这伞给你。我,就到家了。”
⑸她虽叫我老师,但我确定她不是我的学生。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素昧平生,凭什么拿人家的伞?
⑹“不用,不用,这雨小小的。”我说。
⑺“没事的,没事的,老师,我家真的就到了。”她说得更大声更急切,显得益发理直气壮,简直一副“你们大家来评评理”的架势。
⑻我忽然惊觉,自己好像必须接受这把伞,这女子是如此善良执著,拒绝她简直近乎罪恶。而且,她给我伞,背后大概有一段小小的隐情:
⑼这棵全台北唯一的鱼木,开起来闹闹腾腾,花期约莫三个礼拜,平均每天会有一千多人跑来看她。看的人或仰着头,或猛按快门,或徘徊踯躅,至于情人档或亲子档则指指点点,细语温婉,亦看花,亦互看。总之,几分钟后,匆忙的看花人轻轻叹一口气,在喜悦和怅惘中一一离去。而台北市有四百万人口,每年来看花的人数虽多,也只是两三万,算来,看花者应是少数的痴心人。
⑽在巷子里,在花树下,痴心人逢痴心人,大概彼此都有一分疼惜。赠伞的女子也许敬我重我,也许疼我怜我,但其中有一分情,她没说出口来,想来她应该一向深爱这棵花树,因而也就顺便爱眷在雨中痴立看花的我。
⑾我们都是花下过客,都为一树华美芳郁而震慑而俯首,“风雨并肩处,曾是今春看花人”。
那天雨愈下愈大,我因有伞,觉得有必要多站一会儿,才对得起赠伞人。花瓣纷落,细香微度,我们都是站在同一棵大树下惊艳的看花人,在同一个春天。我想,我还能再站一会儿。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⑴她说得更大声更急切,显得益发理直气壮,简直一副“你们大家来评评理”的架势。
⑵我们都是花下过客,都为一树华美芳郁而震慑俯首,“风雨并肩处,曾是今春看花人”。
第9段在这篇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