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朝水夕钱”的儋州古盐田

①根据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考证,中国古代人类可能最晚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煎煮海盐,海南儋州市西北港湾的千年古盐田便是很好的见证。

②从海口出发,沿海南环岛西线高速公路行驶,到儋州市东城镇出口,西行不远,就到达了洋浦经济开发区的盐田村,著名的千年古盐田就在村内。据资料记载,儋州古盐田占地面积750余亩,有7300多个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各八九十个,蓄水池六七十个,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的盐田、盐场中,很难见到像儋州古盐田这样外观独特、制盐方式富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盐田。

③儋州古盐田坐落在洋浦半岛上,三面环水,由东面的儋州湾、南面的洋浦港和西面的北部湾围绕。来到古盐田,好像是走进了一个由无数高低、大小不一的石砚组成的棋盘。而眼前的这些巨型“砚台”,形体和质感都如被放大了的端砚,每个“砚台”台面从四五十厘米到1米左右不等,高度大多在30厘米到50厘米之间,色泽青灰,肌理均匀,台面平整,形态端正。这些“砚台”都是由火山岩石开凿打磨而成的。

④海南岛形成于大约1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晚期,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形成了琼州海峡和脱离大陆的岛屿。距离儋州古盐田150余千米的海口石山镇境内,有现在世界上保持原始状态最完整的火山口之一,其周围还分布着30多座火山或火山堆。儋州海湾有众多火山岩石,儋州古盐田的先驱们就地取材,利用火山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创造了“砚台式”火山岩晒盐场。

⑤火山岩被制盐先民们拦腰剖开,整个台面被打磨平整,四周留出两厘米左右厚度的槽边,其外形活脱脱就是个放大的砚台。晒盐时,将晒台旁边卤水池中的卤水倒在晒台上,卤水还未经过海南高温过多地蒸发,一些水分子已经被火山石气孔吸纳了,但火山石气孔还不至于使盐分颗粒完全消失,卤水经过高温蒸发,宝贵的白盐颗粒就完好地保留在晒台台面上了。

⑥火山岩石具有惰性,耐酸碱、抗腐蚀,这样的化学特性使火山石成为可以接纳具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海水或卤水的最佳盛器。

⑦盐田的制盐工序古老、独特,生产出的盐巴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味道纯正,具有纯天然、无杂质、颗粒小、可直接食用等特点。老盐巴可清热退火,消毒散瘀,是馈赠亲友的佳品。由于这里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

⑧自古盐、铁经营关系国家命脉,经营盐业的商人几乎无不富甲一方,而盐产区的经济也会随着如云商贾繁荣一时,豪宅、盐庄、盐号甚至盐商商会等都会应运而生。但从历史记载和盐田周边遗留下的风貌遗迹来看,儋州古盐田没有因盐生富的经历。这可能是因为海南岛远离大陆,而当时海上交通运输不便利,使得最早的日晒制盐工艺直到几百年后的宋、元时期才开始发展,明、清时期才逐渐普及,而岛上的产品自然也不可能迅速为制盐者带来财富。这些因素使得儋州古盐田得以完好地保存千年以上。

⑨千百年来,儋州古盐田的盐工们就守着这些“砚台”,随着太阳的身影“朝阳出去夕阳还”,年复一年地产出“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皎若雪,细若棉”的优质海盐。2008年,儋州古盐田以传统手工艺类别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内容有删减)

(1)第②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数字      B.列数字   引资料

C.列数字 作比较   D.列数字 引资料 作比较

(2)句子属于生动说明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台面从40厘米到100厘米左右不等。

B.这可能是因为海南岛远离大陆。

C.距离儋州古盐田150余千米的海口石山镇境内,有现在时间上保持原始状态最完整上午火山口之一,其周围还分布着30多座火山或火山堆。

D.来到古盐田,好像走进了一个由无数高低、大小不一的石砚组成的棋盘。

(3)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选文的说明对象是儋州古盐田。

C.乾隆御书”正德“赐给儋州盐田人,是因为盐田的制盐工序古老、独特。

D.儋州古盐田的老盐巴有药用价值。

(4).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儋州古盐田生产出盐巴具有纯天然、无杂质、颗粒大、可直接食用等特点。

B.儋州火山岩石具有耐酸碱、抗腐蚀的特点。

C.儋州古盐田的先驱们创作了”砚台式”火山岩晒盐场。

D.儋州古盐田晒盐的“砚台”都是有火山岩石开凿打磨而成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运动健身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班级开展以"步履不停,运动快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阅读下面的图表,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2)班级黑板报选用下面二则材料,告知同学们运动时要注意的事项,请为材料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6个字)

材料一

进餐后胃肠道需要较多的血液,帮助食物消化与养分吸收,这时进行运动,血液就会流向四肢,妨碍胃肠的消化,时间一长会导致各种疾病。体弱者进餐后血压还会降低,称为餐后低血压,外出活动容易跌倒。长期餐后运动容易得盲肠炎。

材料二

剧烈运动时,体内盐分随大量汗液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产生肌肉痉挛现象。运动时,需要增加心跳、呼吸的频率来增加血液和氧气,以满足运动需要,而大量饮水会使胃部膨胀充盈,妨碍膈肌活动,影响呼吸;血液的循环流量增加,不仅不利于运动,还加重了心脏负担。

(3)班级开展"步履不停,运动快乐"主题演讲,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 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半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观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美。

B.

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

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诗

琦君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喀嚓、喀嚓"的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了。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在大厅停下来,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哥哥边听边表演:"'砰砰砰',孙传芳的兵倒下去了。"爸爸拍手大笑,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

"白鹤"是爸爸的坐骑白马,它英俊挺拔,一身雪白的毛,爸爸骑了它飞奔起来,像腾云驾雾一般,所以爸爸非常宠爱它,给它取名叫白鹤。

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天半朱霞,云中白鹤;湖边青雀,陌上紫榴。"我不喜欢背对子,也没见过青雀和紫榴是什么样子。我喜欢听爸爸唱诗,也学着他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偏着头想了一下,问爸爸:"床前明月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

爸爸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屋子里会下霜,霜有时还会积在老人额角上呢。你看二叔婆额角上,不就有雪白的霜吗?"

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做鬓边霜,是比方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呀!"

爸爸听得好高兴,拍拍哥哥说:"你真聪明,我再教你们两句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他解释道:"风吹在老树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一般。月光照在沙洲上,把沙照得雪白一片,就像霜。但那不是真正的雨,真正的霜。所以诗人说是'睛天雨''夏夜霜'.你们说有趣不有趣?"

哥哥连连点头,深深领会的样子,我却听得像只呆头鹅。我说:"原来读诗像猜谜,好好玩啊!我长大以后,也要作谜语一样的诗给别人猜。"

爸爸却接着说:"作诗并不是作谜语,而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想的,用很美的文字写出来,却又不明白说穿,只让别人慢慢地去想,愈读愈想愈喜欢,这就是好诗了。"

我听不大懂,十岁的哥哥却比我能领会得多。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了。调子唱得跟爸爸的一模一样。

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成人的话,一定是位大诗人呢!

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爸爸和哥哥在天堂里,一定时常一同吟诗唱和,不会感到寂寞吧!

我是多么多么地想念他们啊!

(选自《琦君散文》)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

(3)为什么说"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

(4)文中多处描写了"我"作为小女孩的可爱情态。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句,并作批注。

示例:

语句: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

批注:动作描写,"半捂""埋""瞄"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在爸爸跟前的可爱情态,很有画面感,好像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就在眼前。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疯狂了的艺术家是徐渭,徐渭善诗、书、画、戏剧、军事。他胸怀奇才不得伸展,于是以诗书画来表现胸中"勃然不可磨灭之气",晚年渐成疯狂。他的内心愤郁和苦痛已经只有在强度的自虐中得到发泄。袁宏道说他:"晚年诗文益奇。"他的书法,字忽大忽小,忽草忽楷,笔触忽轻忽重,忽干忽湿,时时出人意料,故意的反秩序,反统一,反和谐。在"醉雨巫风"的笔致中显出fèn shì jí sú的情绪来。草书字之间,行之间,密密麻麻,幅面的空间选碍得全无盘桓呼吸的余地,行笔时线条扭曲盘结,liàng qiàng跌顿,是困兽张皇奔突觅不得出路的乱迹。笔画扭成泥坨、败絮,累成泪滴、血丝,内心的huáng huò与绝望都呈现在这里。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节选自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1)请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2)请根据拼音将汉字工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fèn shì jí sú    liàng qiàng    huáng huò   

(3)根据文意,下列书法作品是徐渭的一项是   

(4)给文段中的面线句子加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B.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C.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D.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