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
B. |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
C. |
与余舟一 芥(小草) |
D. |
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大酒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 于中庭 |
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
C.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
溪深 而鱼肥(《醉翁亭记》) |
D.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 |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
B. |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
C. |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
D. |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谓惠帝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吴沉、揭枢荐,召见”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土砾凸者为丘 |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扶苏以数谏故 |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 |
C.燕兵进犯,方孝孺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比至,燕王不奉诏比: ②当死社稷死:
③成祖颔之颔: ④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翻译下列句子。
①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
②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届浙江义乌中考)
云梦田
【明】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二处)
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楚王好安陵君()(2)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
(3)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4)景睢失色而退()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
A.《唐雎不辱使命》 | B.《曹刿论战》 | C.《大道之行也》 | D.《醉翁亭记》 |
(届浙江宁波中考)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① 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
(2)戒其子曰()
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
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
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届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 曰:“此《河图》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
【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 ②肆:店铺。 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 ④某: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常找高手过招 |
B.观摩他人下棋 |
C.善于知识迁移 |
D.善于思考领悟 |
E、坚信天下无敌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
(届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承拙斋家传
张惠言(清)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九试于乡,不得举(2)客有至者,则延入
(3)常语学者曰(4)于身心何所益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2)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3)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