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 (小草)

D.

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 中庭

天将降大任 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

溪深 鱼肥(《醉翁亭记》)

D.问 姓氏,是金陵人

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曹操比于袁绍

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B.①利尽南海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C.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然操遂能克绍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B.①贤能为之用

②梅花为寒所勒

C.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 至焉

D.①犹鱼之有水也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选文中诸葛亮论述的理论依据可以用《<孟子>两章》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面   

②祯击杀其 ,余尽遁   

③两人见贼即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磬竭心力,知无不为。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凿苑墙开门,数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捱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玄龄亦感咽不能自

  

遣中使候问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3)房玄龄病情加重之后,唐太宗为他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

许:赞同

B.子孙 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

反:同"返",往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 止之曰

外户 不闭(《礼记》二则)

C.甚矣,汝 不惠

小大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 我之死,有子存焉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