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那一边
刘妍
①海水拍打着细软沙滩的声音越来越近,海的那一边是内陆,这一边是个孤岛﹣﹣茫洲岛。
②皓月当空,少明姐静静地坐在自家高脚楼的天台上,张望着不远处,与汐水奋力搏击的丈夫老赵的身影。夜晚,岛上停电后四周一片漆黑时,少明姐通常习惯静坐着,似乎在等待老赵戏浪时的兴奋吼声。夜泳是老赵的唯一兴趣,而观赏老赵夜泳则是少明姐的爱好。
③少明姐15岁那年,成为茫洲岛首位考上高中的女生。九月初的一天清晨,她登上舢板,看着母亲站在码头挥手送行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水天一线之间。因是家中长女,为了照顾家庭和兄弟姐妹,少明姐听从父命,三年后回到土生土长的海岛,成为一名教师。
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过得特别快。不久,少明姐和当时岛上的唯一一名男高中毕业生“拉埋天窗”。他就是老赵。婚后,儿子、女儿相继呱呱坠地。时光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飞逝。转眼间,子女们已经初中毕业了,即将要到海的那一边继续求学。同样是九月初的一天清晨,少明姐如当年的母亲一样,站在岸边发呆了一个上午。然而,子女们离岸时的兴奋和对未知生活和学习的求知欲似乎告诉她,这一别,子女或许不会再返回孤岛了。每每想到这一幕,无边的哀愁和思念便涌上少明姐的心头。
⑤茫洲岛不大,仅1.5平方公里。绕岛走一圈也不过大半个小时。它是广东省有记载的有人居住的最小岛屿。多山少平地,受地理位置和潮汐水流影响,岛上常年吹东风和北风。岛上的先人,因地制宜,在滩深水透的西岸边围堰筑堤,形成良好的避风港,往来渔船纷纷停泊于此,或歇息补给或避风休整。
⑥全岛常住居民400多人,绝大多数是渔民。忙于生计的渔民凌晨时分就出海作业,所以岛上的渔民孩子基本是“放养”,漫山遍野地跑,通常是有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饿一顿。少明姐心疼饿肚子的学生娃,常常招呼他们过来一起吃早饭。自然地,她既是老师,又是一代代孩子们共同的妈妈。日复一日,40多年过去了,少明姐手中放飞了上千名海岛娃娃。一批又一批娃娃离开海岛,到海的那一边求学或谋生时,少明姐坚持送别,她想再多看几眼,努力将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记在脑中。再见他们时,就不会是当初瘦小的背影和干瘪的身躯了。在避风港里虽能捉些鱼虾,却远不如到大海中与狂风暴雨激荡青春来得猛烈。
⑦从海的这一边到海的那一边,一周只有一趟渡船。先是要到台山下川岛中转,然后才辗转接驳另一开往内陆的渡轮。遇上大风或台风天气,船期就遥遥无期。城市里的人们都忙着少吃肉减肥时,这里的岛民却还要为一个月能否吃上一顿肉忧心。有时实在嘴馋,渔民就会一大早出发,在风浪中颠簸三个小时,到达最近的海晏买肉;下午回到家中时,新鲜的肉类有时会因酷热航程而变味发臭。乐观的少明姐,每每遇到唉声叹气的村民,总会开玩笑调侃说少吃肉会长寿!再乐观再开朗,没蔬菜吃、没电、没WIFI的残酷现实,考验着每位岛民的定力。每晚7点以后停电,这铁打不变的规律,催生了这里的小卖部最多的销售商品是手电筒、各式充电器、电池、蜡烛、方便面、打火机等应急物品。
⑧今年,少明姐退休了。退休后,少明姐几乎每天都和老赵一起登上海岛的制高点﹣﹣海拔299米的石贵山。山上有上个世纪部队驻守遗留下来的营房、山洞。见到这些旧物,就仿佛一切发生在昨天。石贵山山顶的太阳能灯塔,夜晚能为方圆几十海里的过往船只提供指引。40多年来,少明姐如同那屹立不倒的灯塔,为海岛娃娃照亮了人生启航之路,极目远眺着海的那一边。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概括茫洲岛落后的原因。(至少写出三点)
(2)结合第④段划线句子,简要写出少明姐“哀愁”和“思念”的缘由。
(3)根据要求,品味下列句子。
①在避风港里虽能捉些鱼虾,却远不如到大海中与狂风暴雨激荡青春来得猛烈。(句子含义角度)。
②40多年来,少明姐如同那屹立不倒的灯塔,为海岛娃娃照亮了人生启航之路,极目远眺着海的那一边。(修辞运用角度)
(4)简要写出少明姐是怎样的一个人。联系全文并结合社会现实谈谈她的行为给你的一点启发。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4分)
弱种子也要发芽【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
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⑴议种瘪种⑵给儿新生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玫瑰树根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我从来没有见过呢。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的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黑;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地下深处寻找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做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着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的时候,他干的第一件事是去寻找树根所说的延伸部分。
天哪!他看到了什么啊?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枝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头,在空中散发出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着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天那!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本文赞颂了玫瑰树根什么精神?
答:赞颂了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限定10个字以内) 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
|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
|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
|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
读本文,想一想,在大地之上,也应有懂得爱和憎的生物,请举出一例,用生动的语言,赞颂它的精神。
赢得尊敬
高连刚
人生在世,不一定要让别人崇拜你,但最起码要力争别人尊敬你。赢得尊敬,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
有位山村教师,先后数次放弃回城调换工作,并常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上不起学的孩子,把毕生年华都献给了挚爱的教育事业。虽落得家徒四壁、清贫如洗,但他非常满足,即使患癌症晚期,依然默默无闻如一根蜡烛,在深山发着最后的光和热。记得我去采访他,在回答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固守大山时,他说出了这样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是人们对我的尊敬!
尊敬,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荣誉。它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钦佩之情,像一面镜子,照射着社会对一个人人品的正确评判。受人尊敬,既是我们人格魅力的彰显与影响,也是衡量自身是否得到他人认可与赏识的一把尺子。它是生活的法则,是人生的荣耀。生活中,有人只要振臂一呼,即会群起响应,甚至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这其中不乏有尊敬的作用。
赢得一个人的尊敬,其实就握住了一个人对你的信任、拥戴、追随,甚至乐意为你献出生命。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尊敬两字,却并不那么容易赢得,更不是靠金钱、权势赚取。这里有则富翁与穷汉的故事,多少能给我们带来些启发。
一天,富翁与穷汉走到了一起,富翁对穷汉说:“我这么有钱,你尊敬我吗?”穷汉回答:“你那么有钱,与我有什么相干,我为什么要尊敬你?”富翁又说:“我把一半财富送给你,你尊敬我吗?”穷汉摇摇头回答:“不,如果这样,我就有了和你一样多的财富,我俩可以平起平坐,我为什么要尊敬你?”富翁不甘心,接着问道:“我把全部财富都送给你,这下你该尊敬我了吧?”穷汉笑了笑,摇摇头又回答:“这样,我成了富翁,你成了穷汉,我为什么要尊敬你?”
富翁自恃有钱,本想在穷汉身上得到尊敬,不想竟这般无奈和徒然。黄金有值,尊敬无价,金钱能换来物质享受,却买不来人心。尊敬是发自人肺腑的真情实感。那些受了金钱诱惑或权势压迫的人,表面对你唯唯诺诺,看似有多么恭敬,其实是装出来的臣服,并非发于真心,是一种物化的、虚伪的尊敬。真正的尊敬,需要我们用真诚、关爱赢得,需要人身上一切美好的、向善的品性获取。而且尊敬是相互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只有用博大无私的胸怀、广阔无垠的爱心,才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道尊敬的彩虹,让我们受益终生。
(摘自《青年博览》2004.11 有改动)为什么说受人尊敬是“生活的法则”?请结合文中的阐述说说你的理解。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人们对我的尊敬”会成为山村教师支撑自己固守大山的力量?
山村教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穷的孩子而赢得了尊敬,而富翁把钱送给穷汉却没能换来尊敬。这是为什么?请分别从山村教师和富翁的角度说说其中的道理。
你是否同意划线句的说法?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读了本文,你对“尊敬”的含义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最尊敬的人是谁?为什么?
(甲)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乙)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乙中“佳树”指甲段中的。
甲文中“极常见、极易生长”体现在乙文中的句子是( )
| A.北方有佳树 | B.羞与楠枋伍 | C.甘居榆枣俦 | D.丹青标风骨 |
在写作特点上,最准确地显示甲、乙区别的是( )
| A.抒情—言志 | B.赞美—自勉 | C.对比—拟人 | D.昂扬—朴实 |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应付日益变化的世界的需要。在这所学校里,教授一组由跑、跳、爬、游泳、飞行等科目组成的活动课程。为了便于管理,所有的动物学习所有的科目。
第一批学员有鸭子、兔子、松鼠、鹰以及泥鳅。
鸭子在游泳这门课上表现相当突出,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好,可飞行课只能勉强及格,而对于跑则感到非常吃力。由于跑得慢,他不得不每天放学后仍留在学校里,放弃心爱的游泳以腾出时间练习跑步。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脚掌都磨破了,终于获得了勉强及格的成绩。而它的游泳科目,由于长期得不到练习,期末时只获得了中等成绩。学校对中等成绩是能够接受的。所以除鸭子本人以外没有人在乎这一点。
兔子在刚一开学时是班里跑得最快的,由于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业要做,结果精神都快崩溃了。
松鼠的成绩一向是班里最出色的,但他对于飞行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的老师只许他从地面上起飞,而不允许从树顶上起飞。由于他非常喜欢跳跃,并花了很多时间致力于发明一种跳跃的游戏,结果期末时爬行只得了一个C,跑只得了一个D。
鹰由于活泼爱动受到老师们严格管制,在爬行课上的一次测验中,他战胜了所有的同学,第一个到达了树的顶端,但他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老师所教的那种方式,因此他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
学期结束公布成绩,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由于游泳还马马虎虎,跑、跳、爬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因此他的成绩是班里最好的。毕业典礼那天,他作为全体学员的惟一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
生活在草原上的许多鼠类动物没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拒绝在课程内增加挖掘这一科目。为了子女将来着想,他们把孩子送到一个商贩那里学习,之后又联合了其他鼠类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据说这所学校办得相当相当成功。文章选择鸭子、兔子、松鼠、鹰以及泥鳅作为“动物”学校的“学员”,有什么代表性?
把最后一段文字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动物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成绩不佳,其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