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①②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古文《赵普》,并回答问题( 14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按原文填空。
宋初,,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卒用其人()(2)未有其比()
(3)处决入流()(4)及为相()翻译下列句子。
跪而拾之以归:
太祖常劝以读书:用文中原句回答: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的好处是:本文写了赵普两件事,分别用两个字概括这两件事
(1)(2)
古文阅读题共15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惟 博 陵 崔 州 平 颍 川 徐 庶 元 直 与亮 友 善 谓 为 信 然。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C.①时人莫之许也②闻之,欣然规往 |
D.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悉以咨之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光:
(2)好为梁父吟为:
(3)亮躬耕陇亩躬: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译文:: 乙文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品质?
答:
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填出第一段中的空白处:
,,参差披拂。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佁然不动()(2) 俶尔远逝()
(3)悄怆幽邃( ) (4)以其境过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选文第②段明写鱼,暗写水,写出了潭水的特点,从描写角度来看,这属于 。(2分)
第②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文章第④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恩塔①[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中国之大古董”中的“之” 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齐之习辞者也 | B.乃记之而去 |
C.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D.非成祖开国之精神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