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还能不能愉快的吃烤肠?
①烤肠自问世以来,即使品味质量毁誉参半,但依然在短时间内成为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小吃之一,创下过年销售18亿根的惊人记录。
②熟透的烤肠色泽红润、通体饱满有弹性,让你感觉不吃下它就会对不起你的胃。烤肠的外表为什么这般诱人?除了色素以外,主要还是亚硝酸纳的功劳。
③亚硝酸纳的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肉制品中允许限量使用,主要起两个作用:防腐和护色。亚硝酸纳可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亚硝酸纳和肉中的血红素结合形成粉红色的亚硝红素,烹熟后的肉便呈粉红色。
④虽然亚硝酸纳对食品保存有一定好处,但它并不是善茬。人体吸收过量亚硝酸纳会影响红细胞运作,令人缺氧而死。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纳的致死量为22毫克/千克,如:对于一个体重为 50千克的人来说,食用1.1克就有可能死亡。亚硝酸纳如果和胺类物质(由肉里的蛋白质分解产生)在胃里相遇,会变成强力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⑤亚硝酸纳虽然有毒,但微量的亚硝酸纳对人体是不会产生伤害的。所以国家对加工肉制品中添加的亚硝酸纳的剂量有严格的要求:火腿肠、灌肠肉等加工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纳≤30毫克/千克。欧洲研究显示,过量食用加工肉制品会使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72%,研究界定加工肉制品每天摄入量超过160克为“过量食用”。所以加有亚硝酸纳等添加剂的烤肠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限度。
⑥其实,撇开添加剂,我们来看烤肠的肉质本身,形势也不容乐观。论营养价值,烤肠等加工肉制品比新鲜肉差很多。
⑦综上所述,食用加工肉制品的风险毕竟存在,在解馋和规避风险之间如何选择,就得你自己权衡了。
(选自《学语文之友》有删改)
(1)下列对说明文语 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横线句中的“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B.第③段画横线句属于生动说明。
C.第④段画横线句中的“般情况下”改为“通常情况下”,不影响表达效果。
D.第⑤段画横线句中的“微量”一词不能删掉,删掉后不符合实际。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B.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只要每天食用不超过三两,烤肠其实还是很好的营养来源。
D.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
(1)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jí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
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2)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A(有时、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B(竟然、依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C(破格、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3)可以这样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4)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5)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6)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
(7)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8)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考上云南大学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了父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9)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辆风车吗?……”
(10)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起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十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11)通往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我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辆风车,勇敢地向前奔跑着。注音,写汉字
贫jí()颓废()语境,运用词语:
(1)根据文意,从第(2)段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它前面的空白处。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文章第(8)段划线处描写“我”的情形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来形容。在第(10)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样一句话,这里“奔跑着”指
什么?“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什么?
答:如果将第(7)段“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
地转动,转动……”改成“我不停地跑着,手里的风车也飞快地转动着。”你认为它们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答:文章第(5)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9)段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父亲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以风
车为例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的,将父亲的话补充完整。(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分和具体的情境)
答:青春年少的你一定也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希望的风车”,它是什么样的呢?你又是怎样让
它转动起来的?请用生动的笔触将它写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
答:
阅读《人体的色彩科学》,完成后面问题
人体的色彩科学
①色彩具有令人惊讶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重量”。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试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个盒子,再将一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个用红纸包封,然后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红色包封的比白色包封的盒子重。
②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试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③色彩学还告诉我们,颜色不仅具有“重量”,而且还有“味道”。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清颜色,而且还能用其它器官分辨它们。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某一具体波长的能。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许多盲人也能分辨颜色。
④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认为,人的皮肤吸收其喜爱的颜色,而拒绝其讨厌的颜色。例如,室内的颜色就左右着人体的状态。如果在一间没有窗户、壁纸及家具都是红色的房间度过两个小时,就会感觉像过了4个小时;而在全蓝色的房间则会感到仅过了1个小时。而且,人的体温也会因室内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从红色房间移到蓝色房间,人的体温就会下降。
⑤更为奇异的是,专家们发现:颜色可促进人体分泌荷尔蒙,而分泌荷尔蒙的多寡,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天工作情绪。如黄、橙、红等色有优惠价使人振奋提神的作用,能提高天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进入兴奋状态;而蓝色、紫色、绿色等则有使人平心静气的特殊效用。因此前者能使工作环境产生活跃的气氛,刺激天增进生产活力;而后者则能使人镇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工作。 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们发现颜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第③段中加线句前后两个分句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第④段中加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直接说明了什么内容?
答:在举重比赛中,为了使举重运动员发挥更好水平,你认为比赛场地的地毯应是什么颜色的?杠铃应是什么颜色?这有什么好处?
答: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人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我们还应该极力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选自新时文《触摸思想的力量》)本文鲜明地提出了“人永远拥有两个世界”这一观点,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两个 世界?
在作者看来,要想走向心中的世界,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
②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下列两句名言,哪个更适合作为第④段的道理论据?为什么?
①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②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大碗花
倪萍
我们老家管牵牛花叫大碗花。
这是一种特别引人喜爱的花。它的花, 淡粉色, 小小的, 生长在田间地边路边草地里,小小的花朵, 形似碗, 人们就把它叫作大碗花。
姥姥家院子里大碗花更多得像个花市,凡是空闲的地方都长满了大碗花,有土的地方长,没土的地方它们也长,墙缝里、土堆上、鸡笼盖子下、猪圈架子上全长满了。长得最旺的那一群是茅房里的,墙上墙下、墙里墙外全是大碗花。镂空的茅房顶舅舅用木头搭的架子上,大碗花昂头挺胸地骑在顶头,那副高傲的样子,简直就是吓唬你。
开得最旺的时候,不大的茅房像个大花轿,绿的叶子、紫红的藤子、五颜六色的花、半开不开的花蕾、快谢没谢的花瓣,相互缠绕着,互相捆绑着,拽一棵就能扯一片,那么死缠烂打地相亲相爱。那气势逼得你上完茅房必须赶紧跑,要不它们非咬你一口不可。
攀在最高处的大碗花高得你够不着,爬在最低处的大碗花低得能钻进你鞋帮里。每次上茅房我都被它们绊住,裤带不使劲攥在手心里,藤子就把它扯走了。逃出茅房你才发现裤带和藤子早就一块儿系在了腰上,那你就别想走了,只能乖乖地回头顺着藤子把裤带捋出来。偶尔想跟它们横一回,使劲往前迈一大步想把它们扯断,那你回头看吧,大碗花们立马就全站起来了,你若再使点儿劲便将它们连根拔起了,天哪,它们的老祖宗就出来了。那份不畏不惧,那份抱团,那份刚烈,让你害怕,又让你欢喜。
大碗花开得旺,败得也快,你想掐一朵别在头上,手还没放下,花就蔫了。姥姥说:“大碗花虽贫贱,气性大,受不得一点儿委屈。花不贵,命金贵,离开了爹娘,说啥也做不了儿女。”
大碗花,成片地开,成片地败,不用施肥,也不必浇水,下雨时它们欢喜,干燥的季节它们也不抱怨,不吃不喝也能前赴后继地把人间的色彩抹遍。
不知是否是早年大碗花见多了,受了影响,我就成了这么个人。当年做主持,眼里只有话筒,那是我的命。十几年里,什么都没想,做梦都跟话筒较劲,我做到了我自己的最好。放下话筒了,许多人觉得可惜,我转身就走了,不曾留恋,也不曾幻想。开始拍电影了,我专注于大银幕,心无旁骛,少有的几个银幕形象可以说都是用生命换来的,奖杯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我知道。
现在我拿起了自己喜欢的画笔。有人就问我:怎么拿起笔来就画牵牛花?当然是牵牛花啊,这花的色彩,这花的精气神都早已在我的生命中了。它们养育了我的眼睛,滋润了我的心灵,即使现实的日子里没有雨水,我的心里也有一份湿漉漉。
没有色彩的日子我也从没觉得世界会一直昏暗,不曾认为自己金贵,却也把灵魂立着。无论别人怎么评价,始终知道自己不过是个普通平凡的大碗花,不金贵却也不便宜,该开的时候艳丽之极,该败的时候也甘于把自己埋进土里。
一年一年活着,一年一年死去,死去又活来,被夸奖着,被冷落着,最旺的时候也知道不是自己旺,最败的时候也明白孤独是一道风景,这边独好。(本文有改动) “大碗花”具有哪些“精气神”?请分点简要分析。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开得最旺的时候,不大的茅房像个大花轿,绿的叶子、紫红的藤子、五颜六色的花、 半开不开的花蕾、快谢没谢的花瓣,相互缠绕着,互相捆绑着,拽一棵就能扯一片,那么死缠烂打地相亲相爱。
②它们养育了我的眼睛,滋润了我的心灵,即使现实的日子里没有雨水,我的心里也有一份湿漉漉。文中写“姥姥”的话,其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人生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阳光的疤痕
①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阳光。这阳光是那么真切,离开乡村多年,只要一想起,背上仍残留着一种阳光暴晒留下的辣痛。夏历六七月间是收割稻子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树叶就耷拉下来,叶子皱巴巴的,像被什么揉皱了,如果树会出声,大概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痛来。土埕上的石凳已经被太阳捂得发烫,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②从5点多起床干到这时,我早就腰酸腿软,晒了几个钟头的太阳,我的背部仿佛被什么动物的利爪挠过一般,热辣辣地疼。回家吃早饭,我扒拉几口就再也吃不下,只一杯接一杯地灌冷开水,直到肚子发胀,还觉得口干舌燥。我想对父亲讲让自己歇一会儿,但看着他黝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我把冒出来的话连同唾沫都咽进肚里,提着镰刀跟在父亲的背后又上田去了。
③九点的阳光将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与父亲的距离只有两三步路,有好几次,我的影子与父亲并肩而行了。但当我回过头,发现父亲的身影黑黝黝的,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有好几次我的步伐动摇了,我想:也许我再向前几步,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踩在父亲的影子上。说实在的,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
④父亲没有回头,也许他的眼中只有那波浪起伏的稻谷。他背上的汗水和那个少年的我的脸上的汗水淋漓的流在我多年之后的记忆中。
⑤刚才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此时变成一个大得可怕的白炽灯,我再也不敢抬头与之对视。走进稻田,刚弯腰,炎热的阳光早已透过沾在背上的衣服扎进肌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汗水淋漓地流出,后来就没有了,被太阳“蒸”干了,抬头看父亲的背影,背上的衣服泛出一层淡淡的盐渍。多年以后,远离乡村阳光的我很煽情地把自己弯腰俯向庄稼的身影比做一柄“新镰”,把炎热的阳光比做铸炼钢铁的熔炉,把汗水比做淬火的水。其实自从我开始写矫情的诗歌始,乡土和阳光早已变成我手上的一捧展览品。远离乡村的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就炫耀自己经历过的痛苦。我们的乡村当时长的最多的是苦楝树,诗歌在庄稼中是完全没有生长空间的。土生土长的农人。土生土长的庄稼。但没有土生土长的诗歌。
⑥我的腰弯得更低了,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减少太阳照射身上的面积,至于这样做会更累的感觉早已麻木了。酸软的手臂和腰肢变得僵硬,特别是臂部的肌肉有点肿胀起来的感觉。但我不敢停下来,怕一停下动作,自己就会被炎热的太阳“压倒”。热原来也有“重量”,久处炎热阳光下的人才会真切体会到。
⑦嘴里已经没有一点唾沫,舌头像板硬的石板,我无力将它推动。
⑧水分被蒸发干了,只剩下干涸的眼神,望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庄稼。
⑨我的手机械地动着。
⑩没有一丝风,听得到空气在谷穗上热烘烘地作响……
⑾多年以后,我重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有异样的体会。农人爱惜米粒,那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⑿那一天夜里,我从噩梦中惊醒,背部仿佛失火一般,又热又痛,只好趴在床上,任冷汗从额上、背上淋漓流出。也许是我睡梦中的呻吟声吵醒了母亲,她来到我房间,看情形一下子就明白了,去厨房拿回一点花生油,用手细细地抹在我通红的背上。
⒀几天后,背部结出一大块黑色的疤痕。父亲知道这件事,淡淡地说,这小子,娇嫩了些。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如父亲一样变成一块铁,再毒的阳光就不会再伤害到我了。
⒁这段少年时的经历,我记忆甚深。阳光在我身上、心上打下的烙印,会深刻地影响我的一生。阳光制造的疤痕好了,留下的不是伤痛。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阳光的疤痕”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说实在的,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句中的“恐慌和悲哀”分别指什么?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耕种中,文中作者多处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读全文,说说“阳光的疤痕”对“我”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