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坡
王广军
①他的父亲在一个煤球厂做工,每天拉一辆板车挨家挨户地送煤球。马上就要高考了,父亲却累病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
②这天一早,母亲来到他屋里,几次欲言又止,但还是说了,你父亲感冒了,你就替他出一天工吧,有两户人家等着用煤球。他没有说话,心里感到一阵刺痛,起身去了厂里。
③他拉起板车,装上了1000块煤球,又从老板那里问了用户的地址和姓名,就上了路。地点在邻村,也就五里多路,用不了半天就可以回来了。出村时,他始终低着头,担心会遇到村里的熟人。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④出了村,他长出了一口气。这时才感觉拉板车有点费力,路上坑坑洼洼,他需十分小心才行,因为刚出厂的煤球不结实,如果颠一下,很容易破碎。父亲就是成年累月地干着这样的活儿,才挣出了自己的学费,他突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⑤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如果万一上不去或者再倒回来,煤球岂不全部要摔坏吗?他在坡前停了下来,张望着,很想求助路人推一下,但又不认识他们,如果人家拒绝,该是多么难堪啊!
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焦急起来,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求人帮忙了。这时,从对面坡上走来一位上年纪的老人。他心头一阵欣喜,有年纪的人都很善良的,就求他吧。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⑦来人是他的初中老师!他清楚地记得,老师对他很好,在读初三时,他曾一度失去信心,连学都不想上了,正是老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⑧他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已经来到了身边,尽管他低着头,肯定被老师认出了。但是,老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说:“上吧,我帮你推。”他只好站起身,冲老师笑了一下,心底充满了感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板车的拉带挂在肩上,运足了力气。有老师帮忙,他心里有底了。
⑨上坡到一半的时候,他明显感到了吃力,每迈一步都很费劲,但他咬着牙,憋足了劲儿,一步步艰难地爬行。他想,幸亏有老师给推着,靠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的。
⑩快到坡顶的时候,坡也陡了,都有些迈不动步了,甚至板车要停下来。就听老师喊,加油!用力!拉带深深陷进他的肩膀,豆粒大的汗珠子不停地落下,他又俯低了身子,咬了咬牙,终于把坡上去了。
⑪上坡后,他先是喘了一阵子气,才稳下心神。然后,他感激地道谢:“謝谢老师!”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他吃惊地望着老师,老师冲他摊开双手。果然,老师的两只手上居然连一点煤灰也没有。
⑫“你能行,要相信自己!”老师对他说完这句话就走了。望着远去的背影,他反复咀嚼着老师的那句话,不由得泪眼蒙眬起来。
(摘自《润•文摘》2017年第7期)
(1)文章围绕拉煤展开叙述,根据文意,在空白处依次补充相应的内容。
母亲让儿子替父亲拉煤→ →拉煤遇坡老师主动“帮忙”→
(2)品析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①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②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3)结合选文,分析标题“上坡”的含义。
(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形象。
(5)生活中,你也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请写出你的一次经历。(提示:不能选文语句,安数不超过75字。)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第③至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完满的人生”?
“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下面的论据,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的皇帝老爷在杀人灭族、王位继承、宫廷斗争中,其不如意的程度远远超过百姓。 |
B.伴君如伴虎,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有不测,立刻自尽。 |
C.平头老百姓人生不如意的事举不胜举:早市被小贩“宰”、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包、踩或被踩对骂对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
D.知识分子,更是在考试这件事情上备尝人生不如意的滋味。 |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
纽约街头的USB接口
孔祥凤
最近,纽约出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很多人正在走路时会突然停下来,用奇怪的姿势倚着墙壁,拿出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往墙上一按,过了一会儿,人们脸上会露出丝丝微笑。
其实,那些人只是无意中发现了墙体内嵌着的USB插口,想上传或者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资料而已。这是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兼艺术家巴特尔实施的一个叫做“死掉”的创意项目:在墙壁上嵌上一个USB接口,发现的人们可以与其他用户交换数据,并且这种“情报传递点”允许文件共享而不需要使用互联网。
2010年1月1日,巴特尔在参加墨西哥艺博会时,看到了他最喜欢的网络艺术家卢森达的作品。让巴特尔感到惊奇的是,卢森达的作品都是把互联网当作画布,每幅画都有一个网站,并且观众还可以随意修改那些画。在卢森达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在网上和观众互动,不仅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还是对互联网艺术家的挑战。只有这样,艺术才会真正离开象牙塔,“活”在屏幕上,人人都可以随时下载。
巴特尔看后特别兴奋,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里,即把网络艺术移入“真实”的生活中。于是,他决定在自己工作的城市——纽约实施一个叫“死掉”的创意项目:挖五个特别隐蔽的墙洞,然后在里面嵌入U盘,只把USB接口露出来,发现它们的人,只要插上电脑或手机,就可以随意上传自己喜欢的文件或者下载里面的东西。
“死掉”的创意项目一实施,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因为人们必须先到达藏有USB接口的地方,然后费尽心思地找寻,而且你并不知道U盘里面会有什么。这就像战争年代特工接头交换情报一样,未知的探险和冒险令很多人疯狂地加入到寻“宝”的活动中来。
由于USB接口都处于公共场合,可能在风吹雨打中受损,于是除了鼓励大家安装,巴特尔还呼吁人们在项目网站上更新它们的使用状况,以方便人们可以更快捷地找到可使用的USB接口,真正在公共场合营造了一个匿名的线下文件共享平台。
为此,巴特尔专门策划了一个展览会,参观者只需用智能手机登录路由器,就能观赏到每件艺术品。但是,展览会没能取得巴特尔预想的效果,因为没有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参观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墙上的黑盒子。于是,巴特尔开始思考其他可行的方式,以便让更多的人加入。山东省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
2012年,巴特尔实施了“死掉”的姊妹项目——DVD“情报交收站”。他在纽约的活动影像博物馆一面外墙上,开凿了一条不到5英尺长,非常细小、隐秘的细缝,嵌入DVD光驱,从而把内容传播出去。人们只需把空白的DVD光碟插进去,几分钟后,上面就会被刻入一场影像艺术展。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里面的内容都会更新,直到最后博物馆把这部“光驱”撤走。
目前,“死掉”的创意项目在世界各地广泛扩散,全球有将近2000个这样的U盘被放置在各种奇怪的地方,如墙里、楼梯里、电话亭里,甚至在巴黎艺术桥锁上小狗的脖子上等,有将近10000G的文件在共享。
纽约街头的各种USB接口,就像是这座城市一道隐蔽而神秘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递了信息时代最为宝贵的精神和理念:分享。
(选自《知识窗》2015年05期)
助读资料:
◆“死掉”,英文“Dead Drop”的中文翻译,指的是间谍秘密交换情报或物品的地方。
◆中国也有两个“死掉”USB接口至今还能正常运作。
◆一些艺术家借用这些U盘分享的作品,也有人把这当作个人相册。在他们看来,大家留下的故事和个人痕迹永远是最有趣的。有一对瑞士夫妇分享的滑雪橇视频他就很喜欢。当然,有的人也会往“死掉”U盘里上传色情影片或病毒,内容五花八门。(摘自互联网)巴尔特为什么将这个创意项目命名为“死掉”?
假如你在纽约旅游,想尝试“死掉”创意项目,你怎样才能更快地找到可使用的USB接口?
结合文章和助读资料,对“死掉”创意下面作出你的评价。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共20分)
狼蛛的猎食
⑴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们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作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⑵如果它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在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打在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它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⑶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 (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 (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窜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⑷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 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⑸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迫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⑹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⑺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窜了。所以它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请在选文第⑶段A.B两处添上合适的成语。
A. B.指出⑴⑸⑹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⑴
⑵
⑶第⑺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能否去掉,为什么?
结合选文,说说狼蛛“就像狼一样”的特点有哪些?
(12分,每小题3分)(2015年中考四川自贡卷)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题。
①锅盔是啥?听起来好像气势很大,又是锅,又是盔的。事实上,锅盔长相很普通,但就这其貌不扬的家伙,居然也有千年历史。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午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在陕西,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且像锅盖,面和得很硬。不过当锅盔在老家按捺不住,旅行到四川后,就没那么粗犷了。它更像是烧饼的变异,大小也差不多,做法和口味还来了个百花齐放,没有了既定模式,更具本地风情,感觉颇为新鲜。
②初到成都,看到有各式熟食店专卖锅盔,借鉴肉夹馍的形式。一个个圆头烧饼被剖成两半,底儿连着不散开。窗口里的服务员按顾客需求,分别往里塞豆芽菜、肉丝肉片、各类红的辣的油腻炒菜,挤得满满当当。烧饼递到手中时,就成了腆了个将军肚的锅盔。
③九寨沟的路边摊锅盔,显得“闲云野鹤”许多,给人以类似吃街头油煎萝卜丝饼或烤肉串的快感。做锅盔的老太在一个煤球垫底的炉子边有条不紊地和面,问你要素的还是肉的。若是素的,就拿起个面团往里塞点葱花,再用手一推一摊,擀面杖擀平,约一厘米厚薄。若是肉的,也就是除了葱花之外抹上很少的一些肉馅。挪开炉盖,亮出下边的煤球旺炉,把几个烧饼往炉边上一溜贴开,明火烘烤,一分钟不到即可出炉。老太太双手又是找钱又是捏饼的,食客们多半图个新奇,也就视而不见,权当细菌全被这个烤炉烤灭。热腾腾油乎乎的,满嘴大料大葱的冲味,不臭反而喷香。虽然油,却也不反胃。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翅捞饭固然好吃,而有时粗糙简陋的食物却能营造快意,平民价格在饱口福的同时也给钱包“零负担”的享受。
④然而最难忘的,还是成都文殊坊小吃街的锅盔。那锅盔文静朴素得丝毫引不起人的注意,完全不能与旁边大造声势的“三大炮”“伤心凉粉”“冰醪糟”等成都传统小吃相比。锅盔咸的呈正方形,甜的呈椭圆形,统一都是麻子脸,憨厚地恭候在一边,不与花哨的小吃抢噱头。由于不是现做的,因此连吸引食客的眼球的热气都不存在。通身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烘出来的面饼,彻头彻尾的干净,既没什么油水,里头又没夹任何馅料。可吃口却脆而有嚼劲,虽然有些干巴巴,嚼起来反倒“咔哧咔哧”很有腔调。花椒味不算浓郁,却在不经意间把人的嘴都吃麻了。它的香味不是飘散在外挑逗人的嗅觉,而是在咀嚼中激荡人的味蕾。和着从邻摊处刚买的甜米酒一起,有着田园农民饮酒吃食的粗迈的扎实感。
⑤同样属于面饼类大家族,上海有葱油饼,北京有火烧,新疆有馕,云南有粑粑,而四川陕西就有锅盔。风格迥异、滋味千变。不变的,是这些饼都有一番街头的本地风情,带着家乡的味道,任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结合全文内容,给这篇文章选一个恰当的标题()
A.饼类大家族中的锅盔 | B.川陕锅盔各色风情 |
C.四川锅盔各色风情 | D.家乡锅盔的味道 |
第①段文字中引用锅盔的传说有何作用?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介绍了锅盔的得名,说明它历史悠久,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 |
B.说明锅盔虽然长相很普通,但它历史悠久,给文章增添了阅读趣味。 |
C.介绍锅盔得名于唐代修建乾陵时,来源于劳动,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 |
D.说明锅盔从陕西旅行到四川后,来了个百花齐放,给文章增添了阅读趣味。 |
作者认为成都文殊坊小吃街的锅盔最具风情,理由有哪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文静朴素,统一都是麻子脸,憨厚地恭候在一边,不与花哨的小吃抢噱头。 |
B.彻头彻尾的干净,既没什么油水,里头又没夹任何馅料。 |
C.吃口脆而有嚼劲,虽然有些干巴巴,嚼起来反倒“咔哧咔哧”很有腔调。 |
D.和着从邻摊处刚买的甜米酒一起,有着田园农民饮酒吃食的粗迈的扎实感。 |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文字介绍了四川锅盔的制作过程。 |
B.“它更像是烧饼的变异,大小也差不多”,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C.“鱼翅捞饭固然好吃,而有时粗糙简陋的食物却能营造快意,平民价格在饱口福的同时也给钱包‘零负担’的享受。”这句话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D.“不变的,是这些饼都有一番街头的本地风情,带着家乡的味道,任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这句话表明:说明文字也可以蕴含作者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