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
碳原子结构不同 |
B |
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
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
C |
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 |
氧分子变小了 |
D |
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 |
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
A.AB.BC.CD.D
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灯花”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
(1)制造蜡烛的原料是石蜡,石蜡属于 (填序号)。
A.无机物 | B.有机物 | C.纯净物 | D.混合物 |
(2)家用石油液化气与石蜡属于同类别物质,欲使其燃烧不产生“灯花”现象的条件是 。
(3)如图是小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的实验装置。小李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小王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蜡烛蒸汽。请你参与探究,确定“白烟”成分。验证小李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 ;支持小王同学猜想的方法是 。
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将天平调节至平衡;然后向左右两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天平发生偏转的是()
A.1.8g铝粉和1.8g铁粉 | B.4.2g碳酸镁和2g硝酸银 |
C.5.6g铁粉和5.6g锌粉 | D.10g碳酸钙和5.6g氧化钙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创下了
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全国上下为之振奋和自豪!
材料1:宇航员在航天飞船上生活,船舱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氧气永远不会枯竭,因为宇航员呼吸道排出的二氧化碳,与生态循环系统的氧再生装置中黄色固体物质超氧化钾(KO2)反应可以产生氧气。因此氧再生装置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供应氧气(同时得到一种碳酸盐)的双重功能。
材料2:航天飞船上各种不同型号的仪器也可以散发出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中有些是比较危险的,会危害到航天员的健康。净化和消除船舱内污染物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可以有效地吸附碳氢化合物和臭氧(O3),但对一氧化碳的吸附效果不好。
【阅读收获】我知道航天飞船上的化学污染物除了碳氢化合物外,还有。(写一种,用化学式表示)
【设问练习】船舱中超氧化钾接近反应完全时的现象是。由于在船舱中活性炭吸附一氧化碳效果不好,那么下列处理一氧化碳的方法中,比较理想的是(填选项序号)
A.先点燃一氧化碳,再把生成物通过固体物质超氧化钾(KO2)
B.把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把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
C.一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活性炭和氧气
【简结转新】宇航员在船舱休息时,如果l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大约是22L,那么大约需要消耗g超氧化钾才能把22L二氧化碳吸收完全。(假设二氧化碳的密度为2.0g/L)
请仔细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你可得到: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变化规律是。
(2)已知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两同学对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不同观点。甲同学认为生成物为CuSO4和H2O,乙同学认为生成物为CuSO4、SO2和H2O。请结合信息书写出你认为正确的反应方程式,被还原的物质是。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挂一铁块A,烧杯中盛有稀硫酸溶液B,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化学反应进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填“变大”或“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