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酸橙
①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
②第二年,我家后院的空地上种上了橙苗。
③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
④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
⑤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再也指望不上了。可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
⑥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
⑦橙子熟了,唯一吃它的,是鸟。鸟啄食的橙子会腐烂,掉下来。没有啄食的橙子,不落地,还吊在枝桠上,第二年又返青。
⑧过了几年,橘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我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是没用的。做人也一样,肚子里要有货。”
⑨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我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我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
⑩邻居知道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我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
⑪后来,我父亲患了一种病,就是打嗝,怎么也控制不住。一次,有客人来,见我父亲不停打嗝,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好几年了。父亲说,是啊,大小医院看了十几家,没结果。客人是个医生,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断病根,只是很难找。父亲说,打嗝太难受了,难找也要找。客人说,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我父亲把他拉到后院,客人满脸惊喜:“这就是酸橙,熟后不落蒂,四季有鲜果。”
⑫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收木料的人,对我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我出好价钱。父亲说,收它干啥?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都好,蚊子不入屋。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
(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
(2)下列对⑨﹣⑫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哥知道“我”家有酸橙,专程来烧酸鱼汤。
B.母亲现在觉得酸橙有用,舍不得和邻居交换。
C.从医生的话可以看出,酸橙并不是多见之物。
D.父亲为给自己做床,不愿意高价卖掉酸橙树。
(3)种上橙苗后,“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从 到 再到惊喜。
(4)文章写的是酸橙,却从吃甜橙写起,目的是:① ;② 。
(5)文章借酸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请写出两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感谢。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大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伴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①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②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寻找自己的潜能杨 眉
①她是焦虑症患者,见人从来不敢抬头,总担心自己会出洋相。经过心理辅导,三个月后的一天,她居然大方地为同事讲解了一个小时!
②他是家中几代单传的独子,被溺爱成一个任性霸道的孩子。后来却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有很强的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③他们都把自身的某个潜能变成了显能。什么是潜能?从表现形式上看,人的能力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显能,即已经显现出来的能力;二是潜能,即尚未表现出来且自己尚未意识到的能力。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⑤但是,人们常常忽视自己的许多潜能,如成长的潜能、学习的潜能、向善的潜能、自我调节的潜能以及自愈的潜能等等。其实,那些努力想要解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将何处去?”这类困扰的人,表现出的正是成长的潜能;那些为摆脱成瘾行为而苦苦挣扎的人,正表现着向善的潜能;那些为心理问题所困扰而不断调节自己的人,表现出的是自我调节潜能;那些从创伤事件的巨大阴影中走出而又重新恢复微笑的人,表现出的是巨大的自愈潜能……
⑥潜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你忽视它,它就会忽视你。被潜能忽视的你,久而久之,就会真的以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也会真的一无是处。
⑦ 很多人不仅忽视自己的潜能,而且常常在自己的弱项上下工夫。明明有很好的做文字工作的潜能,却今天考会计证,明天考律师资格,后天又去考……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很可贵,但这些扬短避长的行为只能不断给自己增加挫败感。就像本来是粒苹果种子,它却硬要长成个梨子,结果不仅没做成梨子,还耽误了发育成好苹果苗的机会。中国很多学生上到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什么、合适做什么,有时就会感觉自己无能。
⑧怎样发现和挖掘潜能?你可以到专业的生涯规划机构去做咨询,也可以自己去读有关书籍,还可以征求亲友和老师的意见。当然,你也可以跟着兴趣走,往往你的兴趣所在就是你的潜能所在。
⑧发现潜能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在本子上列出平时不感兴趣的事,越多越好,然后分析,看它们中哪些属于原则问题,哪些不属于原则问题?在那些非原则问题上的坚持是否限制了你的视野?是否影响了你对自己潜能的发现和挖掘?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禁忌越多,限制越多,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就越少。
⑨这个练习会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并学习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世界并发现自己。我们不是要去喜欢所有的事,而是要锻炼我们对事物持开放的态度,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发自我潜能,把握命运,才能最终完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实现生命价值。(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从全文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④段和第⑥段都谈到人有潜能,这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第⑦段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文中谈到的“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这一点深有感触,他们联想到了课文或课外阅读的名著中的很多相关事例,纷纷在班级“语文论坛”上发帖。请你浏览下面列出的部分帖子,在后面跟帖指出前面哪则帖子举例不当并解释理由,再为他换一个例子
五楼:《孙权劝学》中,在孙权的苦心劝勉下,吕蒙潜心学习,最终才学猛进,连鲁肃都刮目相看呢。
六楼:《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本来是个人力车夫,最后成为一个靠替人哭丧谋生的人,说明人的潜能真是无限的啊。
七楼:《热爱生命》里的那个主人公,又冷,又饿,又有伤病,还得提防着狼,可他不但没屈服,反而因此激发出求生的潜能,顽强地活了下来。
暗 记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写着五个篆字: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的。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找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石丁为什么要在自己作品上做暗记?请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下面有关人物的描写,请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句中加横线词的表达作用。
①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②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题目“暗记”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从全文看,石丁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你从本文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②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每次都撞在玻璃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③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鲮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④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⑤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⑥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⑦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⑧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⑨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请用文章的观点为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
阅读文章②—④段,回答问题。
(1)文章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论点?
(2)两个事例是否可以删去一个?为什么?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逾越障碍,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去努力逾越。 |
B.我们心里认为有障碍,障碍就存在;只要我们心里认为没有障碍,障碍自然就没有了。 |
C.有些障碍其实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因为害怕而放弃了,成功的希望就没有了。 |
D.人们常常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
下列诗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涛沙》 |
文章第⑦段说“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不少人物的经历都能印证这个观点。请仿照示例,再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名著中人物的事例。
示例:《名人传》里提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他因耳聋一度进入了创作的低谷。但他没有放弃努力,创作了《命运》等著名的音乐作品,甚至在生命的末日还在创作《欢乐颂》。他不屈不挠地与苦难抗争,最终成为了时代的巨人。
答:
治印
聂鑫森
著名的老篆刻家厉刃,一早起来,心情特别好。他先在院子里看了看花架上一盆盆的太阳花。猩红的花骨朵正迎着霞光慢慢地展开,然后踱进他的书房。书房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是他亲手写和刻的三个篆字:“石窝窝”。这个名字似乎有点土,但却很有意味,桌子上、博物架上,到处堆着各种各样的印石和关于篆刻的书籍,空气里飘袅着石头的气息。
昨夜,厉刃其实睡得很迟,一口气为本城评选出来的五名优秀的清洁工人,各刻了一方印。是总工会的同志交下的任务,酬金当然是按他的润金,每印四千元。但厉刃说:“为他们刻印,我分文不取,而且要刻好。”这几方印确实刻得既有气势又有韵味,采用的是汉官的风格,下刀雄浑奇肆,但细部却又婀娜多姿。他觉得这些身处底层的工人,正直朴厚,情感丰富,有一种值得人钦佩的奉献精神。刻完印,已是凌晨三点,他又兴致勃勃地把印文和连款拓到宣纸册页上,将来可以收入他出版的印谱中去。
老伴忽然走进来,说:“有个年轻人要见你,他是市政府办公室的主任,叫任之。”
厉刃说:“我并不认识他,不见,哪有来这么早的?”
老伴说:“八点都过了,还早?也许人家有急事呢,我去叫他进来吧。”
厉刃点点头说:“也好。”
走进书房里来的任之很年轻也很英俊,上穿银灰色短袖衬衣,系着一根紫红色的领带,下穿一条牛仔长裤,挺时髦的。
“行石老先生,冒昧打扰,请您原谅。”
“行石”是厉刃的字,任之不直呼其名,可见这小伙子是很懂礼貌的。
任之递过一张介绍信,上面写着“兹有任之主任前来拜访,求请为市长华阳刻一名章。”“行石老先生,不知可否?”
厉刃笑了笑:“我给任何领导刻印,都是要收取润金的。这是我的规矩。”
“能不能破个例?”
“不能!”任之犹豫了一阵,说:“我知道老先生是每印四千,能不能少一点?”
“分文不少!”厉刃有些不高兴了。这样的事他见得多了,头头爱风雅,下属要讨上司的欢心,送个字画、印章,却又不想花钱。厉刃从不让人占这样的便宜。
“润金我照付……我想三天后来取。”
“不,一星期后来取,这几天我没时间。”
“好吧,都依老先生。”任之付了润金,悻悻地走了。
任之走后,厉刃觉得心里憋得难受,便找了块印石,操刀刻“华阳之印”。仍然是汉官印的格局,但笔笔划划端庄质朴,边款为:“治印必端方,做人亦如是。华阳先生雅正。厉刃奏刀。”
不久,市长华阳亲自主持了一个本地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座谈会,厉刃应邀参加了。在开会之前,华阳特地走到厉刃面前,诚恳地说:“厉老,谢谢您赠我的印,刻得真是太好了。”
“华市长,您不必客气,这印您是花了四千元定刻的。”
华阳愣了一下,随即说:“当然要谢您的,艺术——是无价的。”
这个座谈会开了整整一天,华阳微笑着听取大家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意见,并认真地做了笔记。在中午的宴会上,华阳特意给厉刃敬了酒,祝他在古稀之年再创辉煌。
几天后,厉刃收到了华阳的一封亲笔信。
信是这样写的:
厉老:
夏安!您在座谈会上发表的意见,令我茅塞大开,获益匪浅,谢谢!
首先要向您道歉,办公室主任任之未经我的应允,擅自上门求印,多有打扰。谢谢您的提醒,我特意去财务室查了账,小任竟然用的有四千元公款付的润金。我除补交这笔款子外,还特意在机关党员大会上做了检讨。任之主任虽然年轻有为,但此种行为却不可姑息,已暂调离办公室,去一个乡镇锻炼,以观后效。
“治印必端方,做人亦如是。”真乃警醒之语,我会牢记在心的!
厉刃读完这封信,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忽然问老伴:“捐献给希望工程的五万元寄了吗?”
“早寄走了。”
“那就好,那就好……”文章的题目是“治印”,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治印”的理解。
结合下文,说说文章开头写厉刃为五名优秀清洁工人治印且分文不取有什么作用?
通读全文,你认为厉刃是一个怎样的人?
“华阳愣了一下,随即说:“当然要谢您的,艺术——是无价的。”请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刻画此时华阳的心理活动。(要求:准确、简明、符合情节发展要求)
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主要运用了 、 等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精彩的语句:
描写方法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