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眼中含着泪花,低声地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边防哨所,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坠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危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等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⑨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说的美!”
⑩“别混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摄氏度呢!”
⑪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⑫吃完饭,战士们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做了化妆间。
⑬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⑭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⑮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⑯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⑰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⑱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⑲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⑳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下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接到消息,自己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选自《201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1)“雪莲花儿开”作为小说题目,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文章题目含义。
(2)阅读文章第⑦段画波浪线部分,请简要分析小战士的人物形象。
(3)第⑱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何作用?
(4)读者对第⑳段颇有争论,有人认为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叙述理由。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给第①段横线处填入一词(滋润、滋养、浸润)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列举出3种剧种。
根据第③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jí( )贯,回答之后,对方酒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文中的拼音写上正确的汉字并划线的字注音
沧海 ( )jí()贯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引用的文章有何用意?
文中作者一开始很不喜欢听别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为何看了《腌蛋》之后会觉得十分亲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小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3分)
弱者“三不”
高兴宇
美国《数学月刊》曾刊载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三名男子参加一场投飞镖游戏。每个人都用飞镖去攻击他人的气球。气球被戳破的要出局,最后幸存的是赢者。三人水平不一,老大、老二、老三的命中率分别是80%、60%和40%。如果三人一起角逐,谁最有可能获胜?答案看似简单——水平高的赢。实则不然。一种结果是,每个人都计划把另外两个对手中的强者干掉,结果,老大专攻老二,老二、老三全攻老大,其结局是水平最高的老大最易出局,水平最差的老三最安全;另一种局面是,三人中的某个人搞私下“联合”或者“震慑”,其结果又会有所不同。
像老三这样的弱者,如果他聪明的话,他会做到“三不”。一是“不自卑”,自卑除了伤害身心外,还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二是“不粗心”,既不被有害的“联合”所诱,也不能被“震慑”所吓,而要静观全局;三是“不懒散”,平时多练练投镖,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在某些条件下是强者,但在某些条件下却是弱者。强者有强者活着的方式,弱者有弱者生存的哲学。趣味数学题中老三的“三不”就是弱者的哲学。
先说“不自卑”。一些人,由于身体有缺陷,能力太平庸,或者社会地位低劣,因而产生害羞、退缩、忧郁的自卑感,离群索居,作茧自缚,毫无快乐。其实,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崇高,并不在容貌的俊丑、名位的高下,而在此人对社会的爱心有多少。李白在《将进酒》中吟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千金难换的无尽宝藏,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这座宝藏的开采程度。如果我们能将自己这座宝藏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我们就是世界上成功的人。
再说“不粗心”。虽然处于劣势,但如果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世说新语》里有则故事,少年王祥在后母谋杀自己不成后,反而出乎常人意料地去主动下跪请死,这实在是一种机智有力的应变之道。相对于其后母,王祥是个弱者,当时的他没有力量来对抗后母。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一次不成,后母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更疯狂的报复。王祥的主动“请死”看起来很傻,实则很精,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赢得孝的美名。“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的这句哲理名言讲的就是水的思维。水虽柔弱,但哪里有洼地就流向哪里,也就是从“不粗心”,因而无往而不胜。
后说“不懒散”。永远做弱者,是不可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的。历史上的王祥没有一味地示弱,而是通过勤奋努力,后来成为王家的族长,并且在朝堂之上位高权重,功名显赫。美国的海伦·凯勒,小时候又聋又哑又瞎。但是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追求优越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作为弱者,要想补偿不足,就应该时刻做到不懒散。这个世界是一个强者的世界,谁要想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充满竞争的世界立足,谁就必须成为强者。
如果我们是弱者,就应该将这“三不”牢牢刻在心中。
(选自《哲理》2010年第5期)文章开头叙述美国《数学月刊》刊载的有趣数学题,有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作者谈论弱者要“不粗心”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择其一略作分析。
请再举一个事例来论证弱者要“不懒散”这个观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寒秋踏青
孙青松
阳历十月下旬到十一月“立冬”前的这段时光,习惯上称为“寒秋”。这时节,旷野里,冬小麦破土而出,以绿色浸染着、铺阵着地表,吞噬着荒芜;又以“兵临城下”之势,分割包围着豫西南平原上的庄村、城镇。
突出县城水泥森林的“重围”,“落荒”而逃入乡野冬麦领地,我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
这时期的冬小麦正值“童年时代”,一身稚气,满目清新,纤尘不染。阳光普照的清晨,冬麦叶子上的众多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那高两寸许的麦苗儿,以浅绿、细密、匀称的垄行“刷新”了原野。若蹲在地里抚摸清凉而软和的麦叶子,定会感受到牵手儿童的温情。
这时的冬麦,的确有着苗不遮土的“简约”,然而细观起来,仍不失“多彩多姿”——由于麦种的不同、播种时间的早晚、土壤的肥瘠等诸多因素,寒秋时期的麦苗儿颜色,也总是细差微别:有的嫩绿,有的青绿,有的黄绿,有的鹅黄。无论何颜何色,都是那样嫩秧秧、活脱脱的清纯可爱。这情形正如阳春之柳色,大同而小异也。又由于地形地貌的迥异,麦苗的垄行姿势不一——梯田的麦垄,如地图上的等高线,圈圈环绕着梯级而上;岗坡地的麦垄,似凝固的瀑布,有水线的动感;平地的麦垄,像五线谱比排着,跳动着音律。
冬麦田盎然的绿意,与晚秋萧瑟的景象,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又是合理的配置、浑然的协调。在我看来:田野里这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块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篇美文,缀合成宏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农民,是这部巨著了不起的作者;大地,是岁岁复写的纸张;耧脚,是如椽的巨笔;麦种呢?则是淋漓的墨水呵!
每当我面对被冬麦“一统天下”的田原之时,总有一种“面朝大海”的感觉。那一望无际的麦地,就是浩瀚无边的海面;那起起伏伏的岗坡,就是静默的波涛;那隐隐约约的远山,则是遥远的海岸。
立于一个自选的“制高点”上瞭望,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哲理:天高地厚,所以载万物容万象:天远地阔,所以任鸟飞纵马奔。蓝天、白云和葱绿的冬麦田地,共同拼合出最辽阔的地理空间,延展着最博大的人世襟怀。置身于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人显得何等渺小,名利又何足挂齿!
来这里休闲,不用担心什么风险,不必顾虑什么后果。这里是一个安歇疲倦心灵的温馨港湾,能让你彻底地放松,完全地坦然。放眼广袤的原野,间或可以看到农人在麦地锄草、施肥,虔心敬意:家犬黄狗,往往安卧地头,守护着主人架子车之类的农具。
这期间的麦田里没有一轮一轮的绿波,只有条分缕析的垄行,肌理般诗意地排列着,优雅地延伸着,提升着我阅读大地之书的兴趣。清凉的秋风,时而轻扬我的衣角,让我飘逸;时而沁入我的身心,清心凉肺。
是的,这南阳盆地的沃壤与地气,选择和培育了冬小麦这优良的旱地粮食作物;这优良的粮食作物,又养育和繁衍着盆地优秀的子民;这优秀的子民,又积淀和传承着灿烂的盆地文化——这就是我对冬小麦敬畏的原因啊!况且这寒秋的时光,又是岁月精彩的“段落”。
(节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7期)这篇散文主要抓住了哪种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冬小麦的敬畏之情,作者敬畏冬小麦的什么呢?最少说出5点。
文中很多语句写得生动、优美。根据提示,品析其妙。
⑴突出县城水泥森林的“重围”,“落荒”而逃入乡野冬麦领地,我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加点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⑵阳光普照的清晨,冬麦叶子上的众多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根据前后语句,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填上精美语句,使之与原文构成递进排比句式。
在我看来:田野里这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块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篇美文,缀合成宏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