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挠”,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①欣然起行 欣然:
②月色入户 户:
③是日更定矣 是:
④上下一白 一: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B.湖中焉得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C.念无与乐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
D.相与步于中庭 战于长勺《曹列论战》
(3)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乙】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①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
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②。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③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注释:①荷瓣素心春兰:一种稀罕、名贵的兰花。②勃然:充满生机。③滚汤:开水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能张目对日/诚宜开张圣听 | B.私拟作群鹤舞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C.又留蚊于素帐中/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 | D.兰坡临终时/未果,寻病终 |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甲乙文段中,你看出沈复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结合乙文中兰花的遭遇,谈谈应怎样对待美的事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堤-水乡陆途
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陆途:地上的道路。病涉:苦于涉水行走。泽国:低洼积水之地。籧篨:芦苇。漉:淘干。实:填塞。汱:排水。文中“亦如此”中的“此”的意思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人们“欲为长堤”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什么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
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
2. |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 |
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 |
4. |
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
5. |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写出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卿言多务,孰若孤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翻译下面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指导鲁肃读书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问答)
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它是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一句。
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伤仲永》与这篇《孙权劝学》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③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或短语。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⑵故不为苟得也()
⑶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⑷予子冠履()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④⑤ | D.①②⑤ |
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
【甲】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