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同学要用含CaCO 380%的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备1000mL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知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为:1.98g/L.假设大理石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计算该同学最少需要准备多少克大理石。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Mg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某同学经过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并进行如下探究:

【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①MgCO3;②Mg(OH)2;③  

【资料】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实验1】

(1)取适量白色固体,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观察到现象为  ,则猜测①不成立。

(2)另取适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  ,产生大量气泡,则猜测②不成立。有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上述固体应为碱式碳酸镁[aMgCO3•bMg(OH)2•4H2O],其不溶于水,加热易分解,工业上常用作阻燃剂。

【实验2】

(3)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该同学取适量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生成气体的质量。

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  ,浓NaOH溶液的作用  

实验数据:

①加热后剩余固体质量2.0g:②浓硫酸增重0.9g:③浓NaOH溶液增重1.76g。则a:b=  

【拓展】

(4)如果将甲、乙装置顺序颠倒,则a:b的值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确定”)。

(5)写出该碱式碳酸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6)工业上用碱式碳酸镁作阻燃剂,其可能的原因有:①分解时吸热,降低了燃烧物的温度;②生成的二氧化碳、水等非可燃性气体,稀释了可燃物周围的氧气浓度;③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为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将U形管放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关闭K2、打开K1,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O2.现象:右端裹有白磷的棉花先冒白烟,片刻后开始燃烧,另一端的普通棉花没有变化。实验1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3)实验2:在上述实验1燃烧过程中,关闭K1、打开K2,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气体Y.现象:燃烧着的棉花团很快熄灭,停止燃烧:继续鼓入气体Y,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D中注射器内盛放的试剂X可能为  

(4)实验3:关闭K2、打开K1,再次鼓入O2,发现右端剩余的裹有白磷的棉花又能燃烧。对比实验2和3,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实验2同时能证明气体Y的性质为  ,利用该性质可用于  

(5)该实验的优点为  

长期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利用图Ⅰ装置将足量的盐酸加入到10.0g水垢中。随反应进行,装置C质量的变化如图Ⅱ所示。请回答:

(1)向图I装置A中不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2)若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水垢中含有其他成分,请根据图Ⅱ数据计算:

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水垢中氢氧化镁的质量分数是  ; (不要求计算过程,精确到0.1)

(3)若考虑盐酸的挥发,会造成水垢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的测量结果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对人体皮肤和牙龈健康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中学生每天需要补充60mg维生素C.请阅读信息后回答:

(1)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  

(2)维生素C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验证“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认真阅资料并做出以下准备。

资料准备:

I.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Ⅱ.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2NH3+3CuO3Cu+N2+3H2O。

实验准备:

请回答: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  ;(填序号)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  ,装置E的作用  

④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入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蓝色,原因是  

(2)小凡同学利用氯化钡和氢氧化钠两种试剂,从硫酸钠、硫酸镁和氯化镁三瓶未贴标签的无色溶液中鉴别出硫酸镁溶液,设计并进行以下实验。请你补齐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三支洁净试管,分别倒入三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  ,振荡,观察现象;

  

  

(2)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