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做了一次探究活动,以下是该小组填写的探究报告。
探究内容 |
探究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
知识应用 |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能与酸反应 |
实验准备 |
用同样的标准打磨大小、厚薄相同的2片铝 |
进行实验 |
室温时,向盛有等量稀盐酸、稀硫酸的2支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相同的2片铝 |
现象描述 |
铝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很快,产生大量气泡;铝与稀硫酸反应速率一直很慢,几乎看不到气泡 |
分析猜想 |
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分反应现象为什么相差甚远?猜想如下:①铝片表面氧化铝的影响;②铝片表面积的影响;③反应时外界温度的影响; ④硫酸铝难溶于水,阻碍了铝与稀硫酸的反应;⑤两种酸的氢离子浓度不同;⑥稀盐酸中含有的Cl﹣加快了铝和稀盐酸的反应;⑦稀硫酸中含有的SO42﹣阻碍了铝和稀硫酸的反应 |
请仔细阅读探究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1)猜想④不合理,理由是
(2)经过分析可以排除其影响因素的猜想有 (填序号)
(3)选择一个你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你选择的合理猜想的序号是 ,实验设计是:室温时,将打磨光亮的相同的2片铝分别放入2支试管中,再 ,观察现象。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注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试管内的暗紫色固体是 (填名称),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选择E装置收集氧气,当看到 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代为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F装置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少量水蒸气,F中放入的试剂是 。
现有18.8g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将其放入烧杯中,再加入127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37g。(温馨提示: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请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生成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加热条件下,镁不仅能与水反应还能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小组同学对此产生兴趣,他们将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加入氯化铵溶液中并加热,迅速产生大量气体。为确定生成气体的成分,他们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两种气体,每种气体只含有氮、氢两种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
(2)镁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3)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该气体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H2和N2
猜想二:N2和NH3
猜想三:
[进行实验]

步骤一:小组同学闻气体气味,发现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则猜想 不成立。
步骤二:同学们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水的A装置中除去 ,再将剩余气体依次通入B、C、D装置中,一会儿后,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铜,观察到B中溶液不变色,C中无明显现象,D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试管口有小水珠。装置C的作用是 (合理即可),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得出结论]猜想 成立。
[拓展延伸]经过讨论,小华同学认为用点燃木条检验气体的方法代替装置D也能达到相同的探究目的。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②的仪器名称 。
(2)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一瓶氧气, 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或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某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其可能的原因有 (合理即可)。
(4)装置F中的气球是“魔幻可变气球”。实验前,装置F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均处于关闭状态。打开 边(填“左”或“右”)分液漏斗的活塞并轻轻振荡集气瓶,可观察到气球变大。
已知:Si+2NaOH+H2O=Na2SiO3+2H2↑,向100g NaOH溶液中加入足量Si,充分反应后生成0.4g H2.求:
(1)参加反应的Si的质量。
(2)该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