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乙溶液从t3℃降温到t1℃,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发生改变
D.t3℃时,50g水中加入40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可得到90g甲的饱和溶液
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次生大气中部分成分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一定条件下,3.4g甲物质和4.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g乙物质和另一种物质X,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是NH3 |
B.物质X的质量为2.8g |
C.物质X的化学式是N2 |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
仅利用组内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 NaOH HCl H2SO4 | B.BaCl2 Na2SO4 Na2CO3 HCl |
C.AgNO3 HCl NaCl HNO3 | D.HCl KNO3 Na2CO3 Na2SO4 |
为从废铜屑中得到较纯的单质铜,某探究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X是铁,第③步反应还会生成氯化铁 |
B.X还可以是Zn,但不能是Ag |
C.仅用第②③步操作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
D.向第②步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即证明稀盐酸过量 |
对下列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序号 |
事 实 |
解 释 |
A |
硫酸铁溶液呈黄色,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 |
两种溶液中阳离子不同 |
B |
白磷有毒,红磷无毒 |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
C |
氨气易被压缩 |
分子在不断运动 |
D |
镁、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
两种金属的活动性有差异 |
化学课本中提供的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判断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 |
B.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可以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判断元素的化学性质 |
D.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判断金属能否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