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其中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E、F的类别相同,C、M的组成元素相同,C呈固态时俗称“干冰”。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M的一种用途 。
(2)写出B的化学式 。
(3)写出F→D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E→D的实验现象 。
(5)图示相互关系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某活动小组探究燃烧条件的装置如图所示。
(温馨提示: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240℃)
(1)观察到 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若把B试管充满 气体且把红磷换成白磷,则B试管中白磷 (填“能”或“不能”)燃烧,与A试管中现象比较,可以证明燃烧需要 ,同时还能证明 气体的性质是 。
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金属材料常用于食品包装加工方面,比如银白色的“锡纸”和“铝箔纸”可用于巧克力、蛋挞、烧烤等食物的包装。已知锡的熔点为232℃,铝的熔点为660℃。
(1)能将锡和铝制成“纸”,利用了金属的 性。
(2)烤制食物时, (填“锡纸”或“铝箔纸”)更适宜用来包裹食物。
(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锡( )强,铝与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
(1)“碳达峰”是指 排放量达到最高值。下列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
A. |
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
B. |
使用清洁能源 |
C. |
使用脱硫煤 |
D. |
推广电动汽车 |
(2)“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实现排放多少 就做多少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实现 “净零”排放。自然界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植物的 作用;科技人员也能将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转化为一种液体燃料甲醇( )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化学小组同学在超市看到一款自热暖足贴,商品标签显示成分有:铁粉、水、活性炭、蛭石、氯化钠。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开展“自制暖足贴”项目研究,部分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蛭石是一种耐高温的超级保温材料,难溶于水,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任务一:自制暖足贴,并将其发热情况与市售暖足贴比较。
【进行实验】分别取2勺铁粉和活性炭,加入无纺布袋中(与市售暖足贴所用无纺布相同),滴加少量氯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制得暖足贴。在相同环境下,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自制与市售暖足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形成图像,如图所示。
(1)通过图像可知自制暖足贴有两点不足,分别是 、 。
(2)小组同学猜想两种暖足贴发热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除了受暖足贴中各成分的质量及其配比影响外,还可能与 的特性有关。
任务二:估测市售暖足贴中各成分的质量。
【方案设计】利用市售暖足贴中的全部粉末,设计如下方案。
(1)设计步骤Ⅰ、Ⅱ的目的是 。固体B的成分是 。
(2)根据上述方案,确定蛭石质量需要的称量数据最少的一组是 。
【反思交流】小组同学发现只有打开密封包装,暖足贴才会发热,由此推测暖足贴发热还需要 参加反应,故密封包装还起到了控制反应发生的作用。
化学小组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后,从不同角度开展实验活动,验证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
(1)通过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进行验证。
在实验1中,用滴管缓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烧杯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现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依据是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作用是 。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不考虑酚酞)。
(2)利用中和反应放热进行验证。
在实验2中,将稀盐酸全部注入试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观察到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学由此认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但有的同学不赞同,理由是 (装置气密性良好,稀盐酸挥发忽略不计);他认为仍利用此装置,再补充一个实验才能达成实验2目的,实验需要的试剂及用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