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杂文这一体裁,属于散文一类,古已有之,历代文学大家的名篇佳构,至今仍被亿万人诵读,并从中获得启迪。然而,不知自何时起,杂文却变得名声不佳,被一些人称作“发牢骚”“骂文”,许多作者因文惹祸,以致令人谈“杂”色变。
杂文之所以背负如此“恶名”,大概是因其体裁使然。从古至今,可以归于杂文名下的文章,或是委婉含蓄地讽喻劝诫,或是慷慨激昂地指斥弊端,总之皆具有批评或批判性。而幽默讽刺、嬉笑怒骂,又是许多优秀杂文所具有的特点。若仅是涉及人生世态,或陈腐观念,人们倒是可以读后付之一笑;若是针砭时弊,抑或矛头明显有所指,就会有人为之动怒,为之生恨。这些动怒生恨者,有的找作者的麻烦,赠他一双可以磨练脚掌的小鞋,或赐他一条冷板凳,让他一直坐到光荣退休;有的则会立规设禁,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读者能看到的,也就只剩下浮皮挠痒的“老头乐”。
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其原因有二:
若论“文艺为人民服务”,杂文这一体裁堪称最为直接。它虽不像小说那样,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但它可以对种种社会弊端、种种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观念、黑暗势力,给予深刻地揭示和有力地批判。优秀的杂文家,无不时时关心人民疾苦、倾听民声,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对于杂文家个体而言,他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作为一个群体,则如同由千百人共同上演的多声部大合唱,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而诸多杂文汇集起来,则可以对种种社会痫疾起到聚焦的作用,令人警醒,促人反思,同时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不同时期的杂文汇集起来,则可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出社会的变革。
若论“传递正能量”,杂文更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体裁之一。人们通常认为,基调为讴歌一类的文艺作品才是传递正能量,才是“主旋律”,而杂文则着力于批判假恶丑,是在向读者传递“负能量”。其实,前者是通过讴歌颂扬人与事,引导人们应该这么做,后者是揭露批判错误的事物或丑恶现象,警示人们不应该这么做。批判是对歌颂所缺乏的功能起补充的作用。批评如镜子,能使人照见自己脸上的污点而思洗涤。杂文正是这样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助人识美丑,知善恶,使良知未泯者积极疗病祛疾。有思想、有识见的杂文佳作,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于真假美丑善恶的识别能力。这,难道不是传递正能量?
(题目《杂文与“正能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这篇文章认为杂文与散文是什么关系?“谈‘杂’色变”,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中“赐他一条冷板凳”,“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这些话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其中“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指的是什么?
(3)“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对这句话中“某些人”与“大众”的含义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某些人”指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大众”指普通的老百姓。
B.“某些人”指当官的,“大众”指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C.“某些人”指有一定权势而又行为不端的人,“大众”指人民群众。
D.“某些人”指贪官污吏,“大众”指少部分有文化的群众。
(4)请用最简练的话写出“杂文颇受大众欢迎”的两个原因。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具有鲜明杂文语言色彩的一句是 C
A.牛:我像一个不多言不多语的老好人,始终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B.羊:我们是温顺、友好的代名词,也有人评价我们不思反抗。
C.鸡:能随得主人一起升天,我们的经验是高声汇报“个个大”。
D.鼠:我们特有的外形和习性,导致了和鼠相关的成语多为贬义。
萨其马里的硼砂云无心
①不久前,央视曝光了一些萨其马中使用硼砂的“黑幕”,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其实,在东南亚和中国一些地区,把硼砂添加到食物中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 硼砂并不是“化学合成”,而是真正的“天然产物”。就来源而言,它跟海盐、蓬灰、卤水这样的“草莽英雄”差不多。
②硼砂的化学组成是四硼酸钠。它具有杀菌的作用,在洗涤用品、化妆品中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在医疗上,也经常用来消毒。既然可以灭菌,那么用在食品中,也就可以防腐。不过,它之所以被用到食品中,主要是因为在水中呈现弱碱性。就跟拉面使用的蓬灰,或者做馒头用的面碱一样,弱碱性使得面团更加筋道,从而产生更好的口感。其实,在食品添加剂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前,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把它加到食物中。比如中国、印尼,就有把它加到拉面或者肉丸中的做法。而在伊朗,硼砂甚至是鱼子酱的传统原料。
③就象许多其他的食品成分一样,“用的历史悠久”“用的人多”完全不意味着它就没有安全问题。只是因为它的危害不那么立竿见影,人们没有注意到而已。美国很早就禁止了硼砂添加到食品中。因此,伊朗的鱼子酱,因为含有“违禁添加物”,就无法登陆美国。而美国的鱼子酱,只能使用大量的盐来防腐,在味道和口感上,也就无法象伊朗的“地道鱼子酱”那样美味。因为鱼子酱不是常规的食物,通常人们也不会吃很多,而其中的硼砂用量也不大,所以美国也有人主张对它网开一面。
④所有的“毒性”都是由剂量决定的,那么硼砂的有毒剂量有多大呢?从动物实验来看,大鼠的半数致死量是每公斤体重2.66克,而食盐致死数量也不过是每公斤体重3克。也就是说,用硼砂毒死老鼠,需要的量还是很大的。不过,食物毕竟不是吃不死人就算安全,人们更关心的是在什么剂量下对健康不产生危害。这方面的数据不是很多,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在2004年发表了一份专家意见,评估结果是如果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的硼在0.16毫克以下,就不会对健康有任何不利影响。这大概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吃下10毫克的硼。EFSA的评估结果是,欧洲居民的每天摄入量远远低于10毫克。所以,他们甚至允许硼砂作为食品添加剂来使用。在欧洲,如果看到编号为E285的食品添加剂,那就是硼砂了。
⑤当然,这个量是考虑了“安全系数”的。意思是说,不超过这个量,基本上对于所有人都安全。而超过了,可能会有一些体质敏感的人受到伤害。达到更大的量,可能会呕吐、腹痛、腹泻等。而长期大量摄入的话,则可能影响生殖发育。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1年第9期,有删改)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请分点陈述硼砂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仔细揣摩②③两段的内容,请在第③段开头加上一句恰当的话。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这个句子的表达作用。
从动物实验来看,大鼠的半数致死量是每公斤体重2.66克,而使用食盐致死量也不过是每公斤体重3克。最近,像“硼砂”这样的各类食品添加剂问题频频曝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食品添加剂”呢?请你结合本文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烘焙心情
尤 今
①隔壁住了一户爱尔兰籍的夫妻,一住13年。两年前移居澳洲,临走之际,我“敝帚自珍”地在家做了几道菜,为他们饯行。
②酒酣耳热之际,夫妻俩忽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番远去,最怀念你家两样东西,我们担心,少了它们,可能短期内睡不着觉。”
③受宠若惊,忙问是啥。
④双眸笑意闪烁的珍妮慢条斯理地说道:“约翰很习惯在你电脑打印机发出的那种富于节奏的声音里入睡;我呢,常常在蛋糕飘出的香味里进入梦乡。”顿了顿,又说,“不过,有时,也挺懊恼的,夜半被那诱人的香味侵袭,醒来之后,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怔怔忡忡,数多少绵羊去你家把蛋糕衔过来哪!”
⑤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从善如流。次日,立刻将家中24针的老打印机换成操作无声的激光机;但是,夜半烘焙蛋糕的老习惯却改不掉,老实说,也不想改。
⑥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⑦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坐立难安之际,索性撇下多如蝼蚁的琐事,一头钻进厨房,专心致志地烘蛋糕。烘出一个好蛋糕,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般的直截了当。把各种配料准确无误地称好备妥,像攀爬高峰那般小心,像校对文稿那样的细心,像教导孩子那般的耐心,翻搅、调弄、拌和,最后,满怀爱心地送进烘炉。个性全无的面糊,白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躏。随着面糊的膨胀,那种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像泛滥的洪水,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放肆地流满了天和地。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被扎了一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烘好后,橘子蛋糕澄亮如金,香兰蛋糕翠绿似玉,香蕉蛋糕状如满月,乳酪蛋糕貌似丝绸。凌晨时分坐在桌边大块朵颐的我,好似一个苦尽甘来、事业有成的富翁,大口大口地吃着时,觉得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生真是快乐,刚才究竟为了什么事烦恼,竟不复记忆了。
⑧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着“独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
⑨吃过蛋糕后,有人戏谑地劝我改行,哇,想到日后我家门口或将有人排起长龙抢购每天新鲜出炉而“限量供应”的蛋糕,顿觉前景灿烂,兀自微笑。文章从给爱尔兰籍夫妻饯行写起,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第⑤段说“(我)听懂了话中之话”,你觉得这“话中之话”具体指什么?
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①个性全无的面糊,白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躏。
②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人的一生风雨兼程,唯有懂得烘焙心情,才能笑看云卷云舒。尤金用烘蛋糕来烘焙自己的心情,那么你呢?你会用什么方式来烘焙自己的心情?请简要介绍自己烘焙心情的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快乐的木珠
魏振强
①下午带女儿去大院门口的街道上买西瓜。一溜子装瓜的车子排在那儿,女儿东瞅西瞅,最后在一个妇女的瓜摊前停了下来。她相中这个瓜摊,肯定是与妇女身边的小孩有关。那是个小男孩,3岁左右,头剃得光溜溜的,坐在那儿眯着眼似乎随时都会睡着。
②女儿蹲下来挑瓜时,男孩眯着的眼睛忽然打开了,他双手在地上一撑,弹起来,跑到女儿身边,伸出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摩挲着她手腕上的木珠子。她的妈妈在边上吆喝他“别调皮”,可他没听进。女儿见他好玩,伸出另一只手,摸摸他葫芦一样的光头,他大概有点痒,咯咯咯地笑,笑出的一串涎水滴到了女儿的胳膊上。
③女儿把涎水在裤子上擦去,然后褪下了手腕上的珠子,递给小男孩,小家伙拿过珠子,往手上一套,舔了一口,笑着跑开了。他妈妈呵斥他回来,他仍然没听见,笑着在地上兜圈子,跑着跑着,被旁边的西瓜绊了一跤,嘴巴正好磕在另一只瓜上。女儿准备伸手去拉,他当是要抢回珠子,迅捷地爬了起来,煞有介事跑得远远的。
④女儿把瓜放在秤盘上,女人称好后,接过我付的钱,就去追小男孩,可这小子还在往前跑。女儿和我都在笑,一溜子卖瓜的人也在笑。女人终于追上他了,褪下珠子,往回跑,小男孩不干了,咧着嘴,跟在后面伤心欲绝地哭。
⑤女人笑着把珠子递给我女儿,但女儿没接。“送给他吧”,女儿说。女人一副慌张的样子,“不能要不能要。”边说边往我女儿手上塞。女儿红着脸,把双手背在身后,“不值钱的,给他吧。”小男孩此时已跑到跟前,见他妈妈正把珠子给别人,哭声更嘹亮了。女儿看着,不停地笑,然后从女人手里接过珠子,往小男孩手上套,他的哭声立马打往,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鼻涕也笑成了小泡泡。
⑥我们离开时,女人执意要塞给我们另一个瓜,我们当然没要。傍晚时,我们去散步,那妇女正弯腰收摊子,小男孩一看到我们就跑开了。跑到远处,高举着套着珠子的手臂,立在那儿,笑着向我们炫耀,那样子就像一个骄傲的小王子。
⑦过了好几天,我和女儿说起那个小男孩举着木珠向我们炫耀的样子时,仍止不住发笑。女儿笑着,笑着,又说了一句:“那个小光头说不定现在又在‘烧包’,向别人炫耀他手上的珠子呢。”我说“有可能”,我笑了,女儿也笑了。本文题为“快乐的木珠”,你是怎样理解它的含义和作用的?
“我们离开时,女人执意要塞给我们另一个瓜。”这句话中加点的“执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试举出一例来加以分析。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她)呢?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5分)
阅读《社戏》选段,回答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④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⑤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⑥“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⑦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阅读第①~③段,填写“我”心情的变化过程。
第①段 ________ —→ 第②段 ________ —→ 第③段 陶 醉选文第②段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段落,请具体说说它有哪些好处?
从文中选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孩子,概括其主要性格,并举一事例来说明。
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心中有一尊神
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地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⑾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⑿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他们是神仙?你咋知道?”
⒀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⒁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⒂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⒃渐渐地,习惯成自然。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⒄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亲。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和。
(选文有删改)通读全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文意,在文章结尾横线处填上点明题旨的词语。
文中第⑾段说“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请用几句话把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结合语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作简要赏析。
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母亲”的印象。
你认为文中母亲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