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未接来电
水竹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个未接来电,上面显示“老王”,我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噔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边胡乱地想着,是不是我爸脑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呀!
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午他突然觉得左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好了,有的恢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
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说告诉我不要过于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适度运动,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高,让尽量少吃米面。
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了。
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机设成静音忘记调回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滴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也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
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哽咽着问:“爸,你没事吧?!”
⑧爸说:“怎么了,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我按照说明书使用,为啥响了一会儿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被摔坏了!?”
⑨我听到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嘀嘀的声音响了以后就完全熟了,也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
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
⑪“不用盯。”我说。
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
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
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衣,站着那么久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
⑮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
⑯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
⑰你是否也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如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所有的恐慌和胡猜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了,努力了,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如此,孝心亦是啊!
(《亳州晚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改)
(1)请期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⑮段画线句子。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②~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难以割舍,选文和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选自朱自清《背影》
【材料二】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翻译自然的建筑设计
(1)大自然的精妙建筑确是人类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最好老师。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创造不管多么精巧,几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创造物中找到对应的影子。于是,人们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有意识地模仿,从大自然汲取营养,请大自然开拓思路,一门新兴的学科﹣﹣建筑仿生学便应运而生了。
(2)仿生建筑设计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机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设计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造。羽茅草和禾木科植物的长叶往往卷曲成筒形或壳形,香蒲植物的叶子又构成螺旋状,帽状蘑菇的辐射密肋,以及弧形的贝壳和壳面之波、空心的苇秆和秆间之节,都启发人类去探索空间结构的奥秘。
(3)人们已经发觉,传统建筑的梁板支撑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经济的结构形式,而且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跨度空间的需求。仿生空间结构则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解决了这一难题。
(4)蛋壳的外壳虽然很薄,但是却能耐受相当大的外力。这是因为,这类结构具有弯曲的表面,壳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因而壳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许多。
(5)据统计,“二战”以来,各国为举办奥运会而建造的体育馆,有60%以上采用薄壁空间结构。法国的夏蒙尼先斯滑雪山北区体育中心由9个三角形薄壳所组成,覆盖面积达6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馆是一个典型的蛋壳形,23米直径的半球形天象厅酷似鸡蛋的核心部分﹣﹣蛋黄。鸡蛋壳厚约0.5毫米,一只普通的鸡蛋壳纵向直径按照7厘米来计算,两者之比约为是1:140.可见人类仿生工程的巨大意义。
(6)更有趣的是,国外有人模仿鸡蛋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抗震房屋,“蛋壳”是用钢铁制造的,“蛋白”是用耐高温的玻璃、石棉等制造的,人住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这种房屋能抵抗强烈的地震,即使被震翻了,也能像鸡蛋一样滚过来复原。屋内贮有空气、水和食物,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7个人可在里面生活1个星期。住在这种屋子里,即使遇到了强烈的地震,也安然无恙。
(7)应该指出,人类在结构仿生方面还停留在静态阶段,仔细观察一下生物的生长过程,恐怕对人类工程会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例如,十丈青松,挺拔矗立;劲细翠竹,轻巧刚直,都是从地面寸寸长起,自己“建造”自己。
(8)那么,人类的建筑可否如青松生长、雨后春笋一般,把自己一节节“长”上去呢?有人曾提出一种不用脚手架、不用大型起重机,而是由建筑自身的屋面开始从地面一节节“长”上去的“春笋建筑法”,一星期可建成1幢4层高的住宅楼。
(9)这种方法把每一层墙板从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预制好。然后用液压顶以1米的行程,反复顶升,可以很快“长”成设计的建筑。
(10)建筑仿生是一门妙趣横生的新兴科学,是科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生物是人类工程设计的最好老师。正如著名仿生设计师L•科拉尼所说:“仿生建筑设计是一个揭示自然界生命体的设计领域,也可以称为一项‘翻译自然的建筑事业’。”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给建筑仿生学下个定义。
(3)第四段中的“这类结构”指什么?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问题所在。
①仿生空间结构可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解决传统建筑的梁板支撑体系结构形式不经济、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跨度空间需求的难题。
②以后人类的建筑可以像青松生长、雨后春笋一般,一星期可建成一栋四层高的住宅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体温
何建明
①在我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时代,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让我恨的人。
②第一次恨我父亲,是我童年的第一个记忆: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年份。我刚刚懂事,却被饥饿折磨得整天哭闹。有一次因为食堂的大师傅偷偷给了我一块山芋吃,当干部的父亲见后狠狠地将我摔在地上,说我是“贪吃囝”。那时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这样绝情。
③第二次记恨父亲是因为我家宅前有棵长着特别甜的果子的枣树。每年枣熟的时候,总有人前来摘走一颗颗又甜又脆的红枣。我为此怒火常起。有一天,邻居的一位比我小一岁的男孩子在偷袭枣树时被我抓到了,于是为了夺回枣果,我与他大打出手。不料被父亲发现,他竟不但不训斥“偷枣”人,反而操起一根很粗的竹竿将我的腿肚子打得铁青,我无法理解他的逻辑,于是瞪着一双永远记仇的目光,在心底恨透了父亲。
④第三次记恨父亲时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是第一次探亲假,本来多年不见的家人很是兴奋和开心。哪知父亲见过后,晚上嗡声嗡气地瞪着眼睛冲我说:“人家比你读书少的人提干了,你为啥没有?”这、这……我气极了!本来我对几个专门靠拍首长马屁的老乡提升就很想不通,父亲这么一说简直更像针扎在我心尖尖儿上。
⑤我恨起了父亲,并发誓要做个有头有脸的人。后来我也终因工作出色在部队里当上了干部,但与父亲的“账”一直没有算清。因为以后每次我回老家探亲时,父亲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与他年轻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父亲变了性格?还是真的老了?我一直没有细细去想,就在这忙碌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⑥突然在前年年末的一日,姐姐和妹妹相继打电话来,说父亲肺部长了一个肿块,而且是恶性的。一向“恨意”未消的我,那一刻心猛地颤抖起来:怎么可能呢?当我火速赶到上海的医院时,父亲见我后眼睛红了一下,即刻转为笑呵呵的,扬起他那明显瘦弱的臂膀对我说:“你看我不是还很有劲嘛!哪有啥病!”我尴尬地朝他笑笑,转过头去时,不禁泪水纵横……父亲啊,你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日子吗?因为几分钟前医生刚刚告诉我,说我父亲最多还有半年时间……太残酷了!无法接受的残酷……可更残酷的是我们必须掩着眼泪去假笑。父亲和我每天都是如此!
⑦陪床的那十天,是我成人后的三十多年里第一次全天候地与父亲在一起,白天除了输液就是输液,于是父子之间有了从未有过的漫长的交谈……
⑧为了分散病痛对父亲折磨,我时不时地提起以往对他的“记仇”。父亲听后常笑得合不上嘴,说:你光记我对你不好的事,我就没有过对你好的时候?还真没什么?我有意逗他。没良心!父亲含笑冲我说,然后仰天躺在床头长叹起来,情绪仿佛一下拉回了他久远的记忆之中﹣﹣
⑨……你小时候几乎天天尿床。记得你当兵前还尿湿过床吗?
⑩我点点头。脸红了。父亲问:你小时候因为这受过我不少打呢,这你没有记过我仇?我笑着摇头说:这事我理亏。父亲在病榻上侧过头,问:还记得你尿床后我为你做啥了吗?我忙点头:知道,每回你把我拉到被窝里,用你的体温暖和我……父亲笑叹:算你还记得!当然记得!我忙说,爸,还有一次我印象特深。那年你成“走资派”后,我正好放寒假,我们俩分在一个班次里摇船到上海运污水。半途上,跟上海人打架,我们的船被人家撞破后漏水,结果舱里全湿了,晚上没地方睡,最后是你上岸到地头抱了一捆稻草,让我光着身子贴着你睡的……
⑪唉,那个时候也难为你了。才十五六岁,要干一个壮劳动力的活。父亲扭过头,闭上双目,似乎在责备自己因“走资派”而害了儿子。
⑫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没什么,我记得那一夜自己睡得特别香,因为父亲的体温真暖和……
⑬去年国庆前夕,父亲的病情急剧恶化,开始是每小时吸一次氧,后来根本就不能离氧气了。他一边艰难地大口大口地吸着氧,一边则要忍受着全身如毒蛇咬嚼的疼痛。
⑭来,靠在我背上吧!看着父亲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的痛苦样,我拭着泪水,突然想出了一招。我低着头、将身子蜷曲成45度,让父亲靠上来。过了一会儿,我轻轻地问父亲:这样行吗?
⑮父亲没有回话……一旁的妈悄声告诉我:他睡着了。
⑯真是奇迹!多少天又叫又喊的父亲竟然会靠在儿子的背上酣睡了!我顿时泪水如注……
⑰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先是我的双脚麻了,再是我的腰麻了,后来是全身麻了。但我感到幸福,因为这是我惟一能给父亲做的一点点事了。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了父亲那熟悉的体温,同时我又深感神圣﹣﹣我意识在我们爷儿俩背对背贴着的时候,是我们何氏家族两代人的生命在进行最后的承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文中所写青少年时“我”记恨父亲的三件事,表现了父亲期望“我”成为具有什么品质的人?(3分)
(2)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体温,这样写有用意何在?(4分)
(3)以下是摘自文段中的两句话,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4分)
①这、这……我气极了!本来我对几个专门靠拍首长马屁的老乡提升就很想不通,父亲这么一说简直更像针扎在我心尖尖儿上。
②因为以后每次我回老家探亲时,父亲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与他年轻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4)你是否赞同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做法?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1)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2)她用平板电脑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
(3)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4)担心这是老年痴呆症前兆,我带她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5)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6)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作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7)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8)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9)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10)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11)看着母亲的背影,顿觉她像极了巩俐在《归来》里扮演的那位失忆妇人。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12)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13)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14)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
(15)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16)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17)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
(18)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
(19)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20)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21)“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选自《家人》2015第11期有删改)
(1)第(9)段“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一句中,“霉味”一词有何含义?(3分)
(2)请赏析第(18)段中“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这个句子的妙处。(3分)
(3)第(2)段中写妈妈的表现有什么作用?(4分)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15)段中“面对生命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这句话的理解。(4分)
(5)作者为什么用“被放逐的皇后”作为标题?(4分)
不要对未来说“随便”
李希贵
①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刚好他那上初中的女儿安娜在家。我与安娜聊起了她未来的选择,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她希望将来学医,而且希望学儿科。
②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搞问卷调查,五年级的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已经非常清晰。我记得一位小学生在回答职业选择的时候说,他大学毕业后,首先到日本开发游戏,然后从事机器人技术,因为他不仅喜欢这项工作,而且认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另一位小学生则希望上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学。那自信而执著的眼神,分明是向你传递着他们令人羡慕的理想。
③在国内,我也经常向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未来选择,可是,每每面对的总是令人失望的眼神。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即使对眼前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不知。每年一度高考志愿填报,许多高三学生的一句“随便”,更是难为了家长和老师,因为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他们竟不知道!
④在美国,人们普遍重视孩子们对社会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义工要求是很严格的。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陈博瑞小姐告诉我,她从12岁就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到今年32岁了,长长短短已经换了近50份工作。第一次是12岁时到她邻居(一个韩国餐馆的老板)家去做家教,教一个10岁、一个8岁的两个孩子学英语,每小时可以获得两美元;18岁时她在众议院谋得了一份议员秘书的工作。她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不自觉地审视自我、给自己不断定位的过程。
⑤在牛顿北高中,有一间特别的职业生涯中心,外厅里是几排书架,放满了各个大学基本情况介绍和职业介绍的书。与外厅相连的则是几个小房间,这是职业咨询师们专门用来与学生谈话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刚好一位学生正在与咨询师探讨如何在暑期找一份临时工作。旁边的另一间咨询室里,一位女孩子正在为高三选什么样的大学预备课程与咨询师交流,这是她大学选报专业的参考,也是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
⑥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一文中告诫我们,一个社会,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他们喜欢的事情时,社会才能和谐。“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你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富有意义的事,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得很悲惨!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一种例行公事的状态中,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
⑦最后,这位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导师还没忘记叮嘱人们:“当你年轻时,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是很重要的,这是创造新社会的唯一途径。”
(1)本文除了摆事实和讲道理外,还运用了哪一种十分明显的论证方法?请简要阐述。(4分)
(2)纵观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提出“不要对未来说‘随便’”这个观点。(4分)
(3)联系我国教育现状,结合本文给学校“职业选择”“人生规划”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的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依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80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呼号、血泪都已变成一种文字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阅的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80年前的事已经距今太久了。
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代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拖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肚子里却是空空的。这样想着就有些担心了,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1)结合后全文,说说你对“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含义的理解。(4分)
(2)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文中的四个小故事。(4分)
①
②
③
④
(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分)
①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②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拖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肚子里却是空空的。
(4)作者在文末说“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通过这篇文章相信你也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自己写一个人生规划。(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