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儿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儿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chóu_____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⑥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集到,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kān_____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⑧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chóu 划
②拥挤不kān
(2)文章第⑦段写道:“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阅读全文,说出“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感化。
(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4)文中多次写母亲的“泪”。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我选 句,蕴含的情感: 。
(5)文章结尾一段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被风吹走的夏天
秦俑
①那是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夏天。
②那天是高考分数线出来的日子,我没有跟家里人说实话。我说还得要几天时间呢,他们对我的话深信不疑。我的父母一大早就得去地里干农活。父亲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密,他常跟我们兄弟俩说,秋天的收成怎样,就要看这一季的努力了。哥哥大我四岁多,上完初中就跟人去东莞打工,今年春节回来,承包了村里的制砖厂,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回家吃。
③吃过午饭,我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去了村子三里地外的一个食品批发部。在那里,有离我们村最近的一部公用电话。但回来的时候,我的腿里一定是灌满了铅,要不我怎么会觉得回家的路这么长?
④离最低录取线差了两分。我不知道该怎样将这个消息告诉我的家人,怎样面对他们脸上的失望。我在村子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后坐到了村口的桥墩上。
⑤也不知坐了多久,四周响起此起彼伏的蛙声。我一步一步地往回走,走到家门口,走进卧室。我一晚上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出去吃饭。母亲进来看过我几回,她不停地摸我的额头,怀疑我是不是生病了。哥哥给了我一个饼,问我是不是出成绩了,我背着脸说,还没呢,还得有几天。
⑥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或者说,我压根儿一晚都没有入睡。我跟父亲说,我想去哥的制砖厂做工。父亲头也不抬地说,你能做什么?我对父亲的轻蔑感到非常不满,干什么都行,就是搬砖块我也愿意!就这样,我去了我哥的制砖厂做工。哥哥告诉我,砖块刚烧出来时很脆的,需要从窑里搬到窑外,经过日晒雨淋,消掉一身的火气,才能砌成一面墙。我具体的工作,是将窑里烧好的砖一块一块搬下来,垒到担子上。窑里很闷,砖面很糙,不大一会儿,我全身就湿透了,手心也磨出了三四个血泡。哥哥心疼地将他的手套摘下来给我,可依然不管事,锋利的砖棱儿还是不小心划破我的手套,又划破我的手指。我没有吭声,身体上的疼痛可以让我暂时麻木,忘却分数的烦恼。只有等晚上躺在床上,我才像一条搁浅在岸上的鱼,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⑦那一年我17岁,1.74米的个头,瘦得跟豆芽菜似的。一个多月又苦又累的工作,并没有让我变得更瘦,相反我感觉自己一天一天愈加强壮,就像地里疯长的玉米苗一样。半夜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身体里有“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我的力气在增长。我一直没有勇气说出高考结果,很奇怪,他们也没有再问我。有好几次,在跟父亲和哥哥说话时,我试图往这个话题上引,结果他们都将话岔开了。我也没有看到他们脸上的失望,也许他们早就猜到了结果吧,也许他们从来都没有对我抱希望。我的话变得越来越少,也不怎么爱出门去疯了。邻居见到我,说我变黑了,长大了,像个男子汉了。我偷偷对着镜子看过自己,看上去有点陌生,嘴唇上都长出了一溜儿浅浅的胡茬。
⑧下过一场雨,天气开始转凉。是9月初的一天,父亲一大早叫醒我。起来吧,今天该去上学了。母亲已经准备好了被铺,上面还散发着前几天晒进去的太阳味儿。哥哥将学费交到⑦手里,说是给我这一个多月的工资。父亲照例背着铺盖,送我到村口的桥头。父亲说,天气凉了,你在学校要注意身体。我接过背包,走在了通往复读的路上。一阵风吹过,我积蓄一个夏天的泪水终于忍不住飞落下来。
⑨村庄渐渐地远了。这个夏天,也渐渐地在我身后远去了。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交待了哥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画线语句中加点的词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题“被风吹走的夏天”的含义。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是如何表现“如山”的父爱的。
(一)舆论是不能“制造”的
沈敏特
①我们不仅常常听到,并且已十分适应和习惯了这样的词语,即每当要做一件大事时,运作策划中会有这样一个环节,我们理所当然称之为“大造舆论”;至于很多商业或娱乐行业的炒作中,更把“大造舆论”作为重要手段。
②但是,舆论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来的,绝不是舆论。
③上溯历史,中国确有“大造舆论”的传统。如我们最熟悉的陈胜要称王大楚,就让亲信装神弄鬼,燃起篝火,假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声。还有制造舆论的最经典例证,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专门给他老子制作的一份报纸
,这份报纸大量制造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舆论”。袁世凯于是放心大胆地加快了登基步伐,结果也加快了走向覆灭的步伐,创造了一个王朝寿命最短(八十三天)的“吉尼斯纪录”。这种“大造”,确有一时之效,而最终的效果是制造了自己的覆灭。
④热衷于“大造舆论”者的心理前提,是对“大造舆论”的一种依赖性迷信,总以为这种按自己利益需要所制造出来的“舆论”,具有神奇的魔力。殊不知,这种人为“大造”的舆论,会有一时之效,归根到底却是始于欺人而终于自欺。舆论的本质是民心、民情、民意,只有背弃人民,才需要“大造舆论”。
⑤时至今日,网络固然也可以利用来“制造舆论”,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看到大量“制造”出来的“舆论”;但人们同样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更多真正承载着民心、民情、民意的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使舆论发挥出这样的功能,在这六十年中是空前的。没有网络,南京市江宁区那位房产局局长的贪污行为能如此快速地揭露出来吗?没有网络,弱女子邓玉娇会获得无罪判决吗?网络使舆论自下而上、自然生成的特征获得了难以阻挡的发挥,它送给舆论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难以阻挡!
(选自2010年第19期《凤凰周刊》,选文有删改).阅读全文后回答,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两个“难以阻挡”的含义。
(二)
客家人居住的美丽海岛——涠洲岛
①俗话说: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但说客家人居住的海岛,人们或许闻之甚少。而在广西北海,便有一个客家人居住的美丽海岛——涠洲岛。
②涠洲岛位于北部湾海域,南望海南岛,北靠北海市,东邻雷州半岛,西近越南。涠洲即水围之洲,意为海水包围的陆地。它是一万多年前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距北海市区36海里,面积26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79米。有环岛公路直通景点、村庄、港口。岛上住有2000多户人家,1.6万多人口,大部分是客家人。据说是四五百年前与新会、四会当地人发生械斗,后迁徙上岛。客家乡音浓厚,似广东惠州一带的客家话。
③涠洲岛上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3℃,雨量1863毫米。资源丰富,风光秀丽,空气清新宜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曾游于此,写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的名句。故素有“大蓬莱”仙岛之称。1995年,被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④踏上这座火山岛,撞入眼帘的是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与火山熔岩景观:猪仔岭憨态可掬,鳄鱼石栩栩如生,滴水岩泉水叮咚,红色火山岩好像刚刚喷发过……岛上绿荫掩映,陡壁幽洞,怪礁奇岩,黄沙碧浪,景物奇美。岛上景点众多,有滴水屏、仙人洞、珊瑚滩、天主教堂等。岛上还建有各种娱乐设施,是海岛探幽,海上垂钓、浴海拾贝、潜水探奇的极好去处。
⑤岛上菠萝、香蕉、荔枝、龙眼树遍地都是。游客走过村头树下,岛民会主动热情招呼你,请你过来尝一尝,坐一坐。如果你是客家人,会讲客家话,他们会更高兴,更热情,几句乡音,几声问候,大家便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了。游客购买旅游特产,和买笑卖,物美价廉,毋需太多的讨价还价。
⑥山水洞礁美景和淳朴的民风,令人流连忘返。连那看似平常的家鸡、山羊这些动物身上都具有独特的奇趣。
⑦涠洲岛上居民家养的鸡绝少进鸡舍,一般都栖息在树上。平时,每当夜幕降临,任凭风吹雨打,无论如何驱赶,家鸡都不肯挪位。但是如果哪一天你发现没有一只鸡栖息在树上了,那肯定是台风要来了。据岛民介绍,家鸡的预报一向都是准确无误的,岛上的居民都把家鸡当作可靠的台风“预报员”。
⑧涠洲岛上的灌木丛中常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山羊,它们不时会凑过来与人亲热,或用尖角给你“搔痒”或与小孩“顶牛”,可是一旦有危险信号,山羊们将立刻逃得无影无踪。据说,20多年前,岛上一位老人从陆上带来几只小羊羔,放养在山上。之后,几只小羊羔便再也没回来,一两年后,岛上的山羊奇迹般地多了起来,数都数不过来。
⑨涠洲岛风光美,人情好,四周烟波浩渺,全岛绿树茂密,气候宜人,动物奇趣,堪称。(作者:良达)
.文中能概括本文大意的一句话是
.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请给第⑨段末划横线处补上恰切的词语。
答:堪称.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涠洲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B.文章说涠洲岛(客家)“人情好”,是指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
C.“猪仔岭憨态可掬,鳄鱼石栩栩如生,滴水岩泉水叮咚,红色火山岩好像刚刚喷发过……”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
D.“距北海市区36海里,面积26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79米。”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一) (11分)
①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地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个个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地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②“燕子归来寻旧垒。”
③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④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文中加点的词语“憩”应读();“忧戚”可解释为;“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这里的“主”是指,“
宾”是指
.请你扼要说说“燕子归来寻旧垒”一句中,“寻”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描述了故乡“隽妙无比的春景”中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
B.选文写了春燕、春风、春柳、春花、春日等春天的景物。 |
C.选文中作者对小燕子的描写充满了喜爱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乡愁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
D.选文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小燕子。 |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
.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