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夏津,有片古桑林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音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作者:梁衡 有改动)
(1)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
(2)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4)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会哭的人更健康
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美国的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在“情绪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这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体内有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所以,当我们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
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心情压抑时,体内还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哭泣时这些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这同样也会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浓度。
④研究还发现,眼泪不仅能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还能分泌出一种活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全身各部位伤口的修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外伤病人,哭得越厉害,伤口便愈合得越快。反之,忍住泪水,压抑了泪腺工作,就会延迟伤口愈合。在这一点上,眼泪不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天然药物。
⑤可见,哭有其生物学意义。哭是对人体的一种安全保护。
⑥哭还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遭遇严重不幸时大哭一场,是人体对不幸的自然反应。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一般也会降低40%,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稍微舒畅。不情愿哭或哭不出来,身心可能就会出毛病。被抑制的紧张情绪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还会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风湿、冠心病或者其他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发作。像神经性气喘等疾病,就与隐忍不发关系亲密。而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涨痛等,都可能与过度抑制情绪有关。还有男人大多没有女人长寿,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女人一般比男人爱哭。据考证,女性哭的频度为男人的5倍,女性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哭5次,而男人只有1次。看来,经常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绝非危言耸听。
⑦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绷着脸强装出一副硬汉样。记住:会哭的人,才更健康。为什么说“会哭的人更健康”?请简要概括。
第⑥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消除人们对“哭泣是软弱的表现”的偏见,为哭 “正名”的科普文章。 |
B.当我们因悲伤而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儿茶酚胺。 |
C.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适当的“哭”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
D.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等,都是由于过度抑制情绪引发的。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小题。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条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作者:从维熙。有删改)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
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小题。
改造火星
①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②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汪洋大海。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全氧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物,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2分)
第②段中,“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一句中的“逐渐”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阅读《温暖的橘子》,完成小题。
温暖的橘子包光潜
那是十年前的秋天,我和朋友到西北旅游观光。由于路途遥远,精神萎靡不振。大约过了几个隧道之后,豁然开朗,两边的山坡出现大片的橘林。刚刚成熟的橘子,在一片翠绿中若隐若现地泛着橘红色的光彩。我使劲地揉着眼睛,以为是幻觉。在我的印象中,大片的橘林应该是在南方的。
到了一个小站,火车尚未停稳,月台上已经到处都是奔跑的橘子。推着板车或自行车的小贩们便将橘子递到车窗下,许多人纷纷拉开车窗买橘子。在我们侧面的座位旁,站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儿。她咂着嘴巴,睁大眼睛望着窗外,两条腿因踮足而轻轻地颤抖。我递给她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她摇摇头表示拒绝。我说没关系,是叔叔送你的。但她还是一边摇头,一边朝着身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张望。中年妇女终于开口了:“接着吧。”然后朝我说:“谢谢!”小女孩儿这才迟疑地接过橘子。她低着头,悄悄地剥着橘子皮。两只并不干净的瘦纤的小手掰开橘瓣,其中有瓣破碎了,橘子汁流到她的小手上,她迫不及待地吮吸着。她抬头望望母亲,将手中的橘瓣递到母亲的唇边。母亲说,你自己吃吧。小女孩儿摇摇头,硬是将一瓣橘子塞进了母亲的嘴里。母亲不好意思地对我们笑笑,露出苦涩的腼腆。
车轮在钢轨接头处颠簸了一下,塑料袋里有一个橘子从开口处挤了出来,在地上滚动着。小女孩儿突然朝着橘子滚动的方向冲了过去,正当小女孩儿的手够得着橘子的时候,钢轨微微向下倾斜,橘子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小女孩儿紧追不舍,终于一手按住了那个橘,整个身体匍匐在地——橘子泊在一洼污水里。小女孩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种满足里洋溢着莫名其妙的幸福。小女孩来到我们的旁边,双手递过那个脏兮兮的橘子。我的女伴眉头直拧,一边双手往外推挡,一边说,太脏,太脏,还不快扔掉。小女孩儿这时才发现橘子上面沾有许多污水。她将橘子使劲地在衣服上蹭来蹭去,感觉已经蹭干净了,又将橘子递给我。我的眼里已经饱含泪水,一把将女孩儿揽到怀里,郑重其事地接过女孩儿递过来的橘子……
当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女儿的时候,女儿两眼噙满泪水,汪汪的目光直视着电脑桌上的两瓣橘子——这是女儿觉得味道不好,吃剩下扔过来的。“我”给女儿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文中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结合具体词语,赏析下面这句话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两只并不干净的瘦纤的小手掰开橘瓣,其中有瓣破碎了,橘子汁流到她的小手上,她迫不及待地吮吸着。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分析女儿的泪水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读罢此文,小女孩的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就小女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品质谈谈自己的感悟。(不超出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