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同学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甲同学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同学实验时观察到有气泡发生:甲乙同学将反应完成后试管中的溶液倒入,洁净的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废液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 2
猜想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 2、HCl
猜想3: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验证与探究】甲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则猜想 正确;乙同学取少量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氧化铁粉末,发现溶液变黄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都认为将该溶液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最佳方法是 。
【归纳与总结】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
【拓展与延伸】乙同学在实验完毕后查阅资料得知:少量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产生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HCl═NaCl+NaHCO 3),那么在【猜想与假设】中存在第4种猜想的可能,则猜想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图示回答:
(1)实验A:倾倒二氧化碳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主要体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
(2)实验B: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C: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 .
同学们为验证"稀盐酸的某些化学性质",在实验室做了如图1的实验,请回答。
(1)试管A中有气泡产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呈 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最多有 种情况。试管B中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C中无明显现象。
(2)为了证明试管C中发生了反应,他们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①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②当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③"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3)同学们将试管C反应后的溶液蒸发只得到氯化钠固体,他们得出了"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你认为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用C装置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点即可)。
(3)若用D装置收集气体,无论瓶内装满空气还是装满水,收集的气体都从b端进入,此气体可能是 (填“氧气”或“氢气”)。
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A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2)B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 ,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是:① ,② .
(2)实验室可加热KMnO 4固体制取O 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气体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写出一种即可).
(3)实验室可用Zn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 2,若选用C装置,其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此时Zn粒应放置于
(4)实验室可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 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选用C装置,能否体现其优点并说明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