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川菜

①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②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丰富。

③川菜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川菜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良辰嫁娶、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⑤川菜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⑥川菜的菜式,主要由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组成。四类菜式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渗透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地各阶层甚至对国外,都有广泛的适应性。高级宴会菜式,烹制复杂,工艺精湛,原料一般较多采用山珍海味,配以时令菜蔬,要求品种丰富,调味清鲜,色味并重,形态夺人,气派壮观。普通宴会菜式,要求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经济实惠,朴素大方。大众便餐菜式,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为特点,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等菜品。家常风味菜式,要求取材方便,操作易行,如回锅肉、盐煎肉、宫保肉丁、干煽牛肉丝、蒜泥白肉、肉末豌豆、过江豆花等菜式,是深受大众喜爱又是食肆餐馆和家庭大都能够烹制的菜肴。除以上四类菜式外,还有四川各地许多著名的传统民间小吃和糕点菜肴,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

⑦总之,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川菜的不断发展也使四川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选自《四川饮食文化》,略有删改)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川菜,第①段说明了  ,第②段说明了川菜的发展和历史,第③﹣⑤段说明了  ,第⑥段说明了  

(2)本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请对第④段的结构进行简要分析。

(3)文章中提到民间小吃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足见民间小吃的魅力。请你恰当第使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小吃,如燃面、凉糕、豆腐脑等,8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结构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话说唐装
①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到会的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这种韵味十足的唐装,使穿惯了现代时装的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
②“唐装”的称谓,其实源于海外。盛世唐朝,声誉远播海外,影响深远,因此,以后海外各国就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云:“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美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华人居住区被称为“唐人街”,唐人街华人穿的中国传统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装”。
③传统的唐装并非唐代的服装,它基本上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
④现在唐装的款式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在面料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今天的唐装在款式上既保留了传统唐装的特点,又吸收了西式服装剪裁的优势,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例如,现在的唐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会使服装没有肩部,那样不够美观;传统中式服装是不收腰的,那样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唐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传统唐装中的旗袍开襟特别高,现代人尽管比过去开放得多,但穿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开襟就低多了。如今,唐装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有很多面料也可以用来做唐装,像用牛仔布、棉麻布做出的唐装,效果也不错。
⑤一个民族的衣饰特色,渗透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唐装使中国人展现了本民族文化的魅力。男人身着唐装,神采飘逸,一派儒雅;女士旗袍加身,雍容华贵,端庄典雅,更显现了温婉含蓄的东方神韵!唐装,正在成为“中国名片”,它用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
选文②-④段依次介绍了①、②、③等内容。
答:①
请你仔细阅读选文第④段,概括说明唐装在款式上进行了哪些改良?
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分别印证了选文中所介绍的唐装的哪方面内容?(4分)
【材料一】真皮唐装已面市并开始慢慢流行开来。真皮与唐装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唐装原有的雍容华贵、富态休闲的韵味,同时使唐装显得更加挺括俊美。
【材料二】唐装的图案非常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像表示高洁典雅,用梅、兰、竹、菊等花卉;表示福寿喜庆,用福、禄、寿、喜等文字;表示吉祥祝愿,用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纹样。这些图案不仅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而且展现了中国人的风采。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揣摩第④、⑨段中画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2分)
⑴“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他已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赏析品味文中划线句。
(1)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2)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
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20字)(2分)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么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的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年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了!”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这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我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一点儿都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是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怎么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住个性的光华.。
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四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通篇用“你”“你们”这一称呼,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清明
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发现已经大面积扩散了。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在医院住到年根岁底,还是回了家。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近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好日不现中。”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不耽误考试。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慨。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时,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急,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以小失大!
走进考场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出了神采。
(2)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小说以“清明”为题,为什么?(4分)
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张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4分)
文章结尾处,写到刚参加完父亲丧礼的望龙却写不出“奔丧”一词的意思,“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你认为此处的空白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4分)

散文阅读
一条河的消失王太生
①我一扭头,一条河在我的肩上流淌。
②那是市河,与街道平行的河,岸上走着寂寂想心事的人,河上划着放鱼鹰的船,人、树、房子、市井倒映在水里,时间不算太久,像放一场黑白电影。
③在中囯的许多城市,每天都消失一些河。一条河与一个城市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可以想见,这条河与这个城市像亲人一样,临分别时,是那样的依依不舍。
④三十年前,我所在的城市街边有市河,河是另一种形式的路,水面上古老的砖桥,它们有很好听的名字:虹桥、升仙桥、税务桥、陈家桥……那时候,我住在升仙桥旁,河对岸李家小媳妇,坐在一棵槐树下侧着袅娜的身姿梳头。河岸又高又陡,李家三岁的娃,在河沿上戏耍,一脚踩空,一骨碌顺着河坡滚落河去。李家媳妇见状,像一头母鹿,拨开河坡上的杂枝荆棘,冲下坡去,一把拽住落在水里的娃。
⑤一条河的消逝,看起来起于某个不起眼的细节。其实,不起眼的细节,早已决定一条河的走向,甚至是它最后的消亡。
⑥填这条河,是从在桥头开老虎灶的朱二小开始的。朱二小将烧老虎灶的煤渣倒在河里,一点点蚕食这条河,老虎灶的后面,渐渐多出一块堆柴禾的空地。朱二小隔壁开笔店的陆先生是个文人,他不会往河里倒煤渣,只是倒背着手,一声不响地站在他家屋后的河埠头上。
⑦河越来越瘦。桥头上,卖水产的小贩在劈河蚌,春天刚起水的河蚌又嫩又鲜,人们买回去河蚌烧秧草,河蚌剔下的壳“哗啦哗啦”倒进河里;小孩子捡一枚枚河蚌壳,在水面上,放远去的河蚌船。卖金鱼的将那些瘦弱的,或有残缺的小鱼扔进河里,第二年那些原本属于水缸的被遗弃的金鱼,繁衍出小生命。“水泡眼”、“绒球”、“一点红”在水里凫游,原本不被看好的“弱势群体”,也有出类拨萃的“俗二代”。
⑧河,一旦进入商业化,就有许多泡沫和杂质。比如,有人在河里洗荸荠,那些从远处大量运来,带着泥土的荸荠,洗净了,拿到集市上去卖,河埠头不再是从前淘米、洗菜和浣衣的样子。满河的烂菜叶、被拣除的小荸荠在水面上晃荡,小荸荠又长出新荸荠。河水是一味药,修复小荸荠的生长基因,是小金鱼最后的家。
⑨作为一条河的观察者,闭上眼睛,我会随时随地想到这条河的模样,以及它的式微。在这里,我并不记述河水变化的四时风景,岸的植物,水边的逸趣,因为总有一条河曾经流过一个城市。
⑩河岸上的人家,像嵌镶在河流这棵大树上的一个个鸟巢,后来人口的膨胀,使原来的房子住不下,有人到城墙上取土填河,岸在渐渐缩小,终于有一天只剩下窄窄的沟渠。
11河,是社会和时代的流绪,一条河断流,人们通往家园的源头也就枯竭了。河堙没了,半座城墙消失了,我看到土入河时,水变成泥浆的挣扎。砖桥被拆掉了,鱼在穿越涵洞逃亡。
12外婆养的一只小花猫,有一天晚上从河里钓上来一条鱼,叼在嘴上。猫怎么会钓鱼呢?尾巴是潮湿的。小花猫蹲在涓涓细流的河床上,发现了迁徏的鱼,就用尾巴一扫,一条鱼应声甩落到岸上。
13一条河在渐渐消失,到最后只剩下八字桥下还有一眼池塘,像流泪的眼,那些水流仍倔强地往远处漫溢。奇怪的是,这口塘的水既清又凉,塘底铺着厚厚的煤渣,水从煤渣的缝隙汩汩溢出,就像从时间的缝隙逸出,原来是眼暗泉。
 14河在地下而流么,或者说,它把一种流动的姿态转化为另一种流动形式?不得而知。
15反正消逝的是河,在它原来的地方建起了楼房。住在房子里的人,还会想到这儿过去曾经是一条河;在深夜躺在床上,耳朵贴着枕头睡觉,还会听到一条河流淌的声音吗?
文章第⑤段中说“不起眼的细节,早已决定一条河的走向”,请从文章中找出决定这条河的“走向”的几个细节,依次写下来。
结合文章,说说这条与城市息息相关的河流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章,仔细体会文章13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有人说第④节中回忆李家媳妇救滚落河中的娃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能删去吗?为什么?
细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