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有改动)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甚解:

  

②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滞: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3)文章第④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面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证语言 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 议论文开头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①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②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③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④那么,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呢?

⑤其一,养神以养心。古人认为,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减少私心杂念;寡欲,即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儒家也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⑥其二,怡情以养心。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等,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⑦其三,修德以养心。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东晋名医葛洪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些观点都是强调重视道德修养,宽以待人。儒家的养生学说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中正仁和。西汉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心。”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中正,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取烦恼。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盘算的就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其内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⑧古人的养心之道告诉我们:最好的养生莫过于养心。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就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就是例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养心,对今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以养心为核心的养生文化,对今人来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自《半月谈》2016年第17期(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选文画线句加点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

(4)读了本文,请你对家人朋友提两条科学养生建议。

阅读《孔乙己》节选,完成各题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着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了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从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⑤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2)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3)第③段画双横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

(4)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庭院中的光景

陶立群

①我喜欢站在布满夕阳的窗口前往下看庭院里的光景。当白天的时光将尽的时候,庭院仿佛一个如梦初醒的人,精神抖擞起来。

②首先是那个一整天都默不作声的老妇人,开始咕咕咕叫唤鸡,手掌心里撮一小把金黄的玉米粒,欲撒不撒地引鸡。凡只鸡耸着脑袋,伸长脖子,从庭院一头箭一样飞奔到老妇人脚下。站在楼上,我看见老妇人的脸生动起来,笑容在她沉寂一天的脸上慢慢扩散。她一边笑着,一边抖动着手里的玉米粒。

③然后是放学的孩子们回来了,两个女孩一个男孩,都是七八岁大的。两个女孩回到家后,书包扔在屋檐下自家的椅子上,进屋捣鼓一阵,就看见她们端着高压锅出来,在庭院里埋头筛选锅里大米的杂物。几只鸡兴高采烈起来。米饭煮上后,那个男孩子做作业,女孩们则继续在家门前择菜,嘟哝着她们的家务活比男孩多。老妇人笑眯眯的,走过去看女孩们择菜。

④接着回来的,是那个叫安的女孩的父母。这对夫妇是卖地摊服装的,都是乡下人的衣服鞋帽。我曾经在旧市场里看见过他们,摊子倒也大,就是东西不值钱,一铺盖卷起来大概也就值个五六千。那个市场,六点就关门了。安的父母通常是在五点五十就回到庭院里。妈妈的背上还背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弟弟。安的妈妈一进庭院,就叫安:安,饭烧上了?安扬扬手里的芹菜,说:烧了,菜还没弄好。妈妈数落起安的贪玩、学校的杂费多、孩子的淘气。末了总是这句话:我的骨头都快被你们磨成灰了。安不敢惹妈妈,走过去帮妈妈把弟弟从背上的布带解下来。弟弟咧开嘴,含糊地说:姐,姐。安就不再择菜了,她磨磨蹭蹭地择菜,仿佛就是在等她的弟弟回来,安专门照看弟弟。

⑤安的家是安的爸爸做饭。这个男人很少说话,脾气很好。他不仅做饭,还洗衣服,对任何人都笑,一脸息事宁人忍辱负重的谦卑笑容。在我二十五岁之前,我会认为这样的笑容很温暖谦和。二十五岁之后,我就不再喜欢这样的笑了。我发现,这样笑的人,大都是些诸如安的父亲这样的小商人以及我的父母那样的乡间农人。他们在生活中谨小慎微,害怕生活中任何不期而遇的变故。任何变故和分岔都会把他们的生活打乱甚至打碎了。谦卑的笑容等于一件薄而软的外衣,包裹他们脆弱微渺的灵魂。

⑥庭院里的光景平常,粗糙,琐碎,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卑微。我熟悉那样的气息,我曾经在那样的气息里度过我的青春岁月,然而我永远不可能回到那样的气息里了。我们喜欢回忆,但并不喜欢走回过去。

(选自《散文选刊》2013年第3期,有删改)

(1)作者喜欢看的“庭院中的光景”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看庭院的光景。

(3)第②段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文中的比喻句“谦卑的笑容等于一件保暖的外衣,包裹他们脆弱微渺的灵魂”的含义。

(5)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们喜欢回忆,但并不喜欢走回过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逆向思维的力量

陆明

①对于逆向思维这种方式,人们已经不陌生了,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 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汤姆•彼得斯说:“创造性思维为你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所以说,善于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③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顿时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许能蒙混过关,但那是在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装饰,还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成了畅销货,该时装商店也因此出了名。逆向思维常常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良好的商机。

④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⑤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产生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⑥多做逆向思维能使思维更加灵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⑦在传统的动物园内,无精打采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让人参观。然而有人反过来想,把人关在活动的“笼子”里(汽车中),不是可以更真实地欣赏大自然中动物的面貌吗?于是,随着这种观赏猛兽动物方式的创新,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⑧在工作中如果能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就会多一个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每一种文化、行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习惯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会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是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们掌握的知识也是多门类多学科的,因此,面对一个思维对象,不能,更不必仅仅局限于传统习惯;不能,更不必死守一个点。单兵作战毕竟力量太孤单,合力作战,不就威力强大了吗?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由此而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力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18期,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文章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简析这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⑨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4)读了本文,你对逆向思维有什么看法?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成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1)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2)第③段中“精神毒草”指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

(3)根据文章请在第⑮段划线空白处补写一句话,使之完整。

(4)“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谈谈你读这句话后有什么感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